对薄膜的钟爱,黄水寿一捧就是39年。
39年前,如今屡登福布斯的黄水寿,还是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当地农村担任生产队长。1975年,改革开放前夕,他当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厂的厂长,这就是今天大东南的前身。
当时企业规模极小、生存状况堪忧,临危授命的黄水寿自建厂房、自找通路,1988年,他遇到了企业与人生的第一次博弈——手工生产效率太慢,必须向自动化生产迈进。
黄水寿押上了身家性命,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钱,筹集了10万美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从日本买回了第一台洋设备。
“这笔钱来之不易,相当于那时候诸暨市一年的经济收入。”正是这台设备,让我国出口纺织品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大东南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获得了百万元的年利润。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四个大字深深地烙在了黄水寿的心底。
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小工厂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产品类型也不断增多。
1994年,黄水寿开创了浙江省乡镇企业兼并大中型国有企业先河。根据调查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的需要,公司先后兼并了“诸暨锦纶厂”、“诸暨璜山砖瓦厂”、“国有绍兴镀锌钢管厂”等企业,“浙江大东南集团”雏行初现。
这一壮举,又恰遇中国新一轮企业格局重组的开端,又一次,黄水寿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1992年,浙江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大东南也迎来时代“拐点”。
中国加入WTO的90年代,中国塑料包装材料和发达国家的尖端产品差距明显。为奋力赶超,黄水寿再一次不惜用尽二十年的全部积蓄,外加6000万银行贷款共计2000万美元从德国布鲁克公司引进国内第一条双向拉伸BOPP薄膜生产线。
大手笔投入的97年,正是亚洲金融风波爆发之时,周围很多人都好言相劝他不要冒此风险,但是黄水寿清晰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国外技术,是无法真正长久生存下去,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机会不等人,那个时候,直觉告诉我,大投入就会有大产出。”然而,这个敢吃科技螃蟹的人,却没意识到“投入与产出所成的正比并没有来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