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个人,一枚枚邮票,一段段岁月。
今年74岁的王富静,与邮票结缘已有大半个世纪了。从最初的只是觉得邮票好看,到举办个人邮展,再到发表集邮学术论文,担任省级邮展评审员,如今他已是省内知名度很高的集邮家,收藏邮票万余枚。
大半个世纪的邮票情
上世纪50年代,还在上中学的王富静经常帮邻居取送信件。他渐渐对信封上一枚枚精美的邮票着了迷,从此开启了集邮生涯。“当时,因为正是建国初期,我收集的主要是新中国及东北解放区邮票。”王富静说。
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在银行系统工作,他接触银行汇票较多,又开始收藏大量的银行实寄封。“1985年,单位成立了集邮协会,我担任秘书长,举办过个人邮展。”回忆起当年的集邮岁月,王老自豪地说。那些年,他带头组织单位的集邮活动,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和集邮展,活跃了单位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壮大了身边的集邮爱好者队伍。
无心之失留下永久遗憾
退休前身为高级会计师的王富静,对待邮票也如同账目一般,整理得细致、有序。翻开他珍藏的集邮册,却有一枚由于当初缺乏经验而损坏的邮票,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这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小全张,是王富静1964年花5角钱购买的。1965年,他在就职的单位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邮展,也正是在这次邮展上,帮助他布展的同事错误地把这枚邮票折叠并用胶水粘在了展板上,导致邮票取下时撕裂了一个大口子。
“虽然不能单从市场价值评判邮票珍贵与否,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邮票的收藏价值。”王老如是说,这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小全张如果没有损坏,目前市价至少能达到2万余元。
研究沈阳印刷邮票历史
王富静喜爱邮票,更爱研究邮票,并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曾先后发表集邮学术论文百余篇。“同一主题邮票不同年份发行的,版式有哪些变化;不同时期的邮票尺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的邮政史能追溯到什么时候……集邮过程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值得研究。”王老说道。近期,他又收藏的邮票分门别类,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印刷邮票的历史过程。
如今,王富静在沈阳集邮界有很高的威望,多次担任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多次参加省、市邮展,屡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