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我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双中高”势头良好。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的背景下,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广东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减税降费红利逐步释放,并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从广东近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先予后取”的理财思路,带来了“放水养鱼”的可观效应,最终不仅实现财政“钱袋子”的较快增长,更以短期局部财政收入之“减”换来了经济发展向“双中高”平台的平稳转轨。
“放水养鱼”:
企业税负“减”活力“增”
图据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企业能够盈利,经济才有活力。而减税降费就是“放水养鱼”,是政府向企业“让利”。它不仅能降低企业税负的痛感,对小微企业来说甚至是“救命”的事。
一组数据对比,可见降成本的“性命攸关”。
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到2016年底,广东将通过综合减负措施推动企业综合成本比2014年下降约5%—8%。这一幅度大致相当于上半年广东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利润率——5.89%,对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
事实上,“十二五”以来,在中央启动普惠性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广东为企业减负的力度一直有增无减。
早在2012年,广东就出台“56条”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涉及税收优惠的政策多达16条。而作为近年覆盖面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结构性减税——营改增,广东从2012年11月1日启动试点后逐步扩围,至今年5月1日已覆盖所有行业。营改增减少了重复征税问题,为企业带来了较大规模的减税红利。截至2015年底,全省试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因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达953.13亿元。
降费方面,广东从2012年就开始行动。仅2013年就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69项,每年为企业减负46亿元。今年,广东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最终全面实现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多措并举,广东各地各部门今年上半年直接为企业减负超过448亿元。下半年的力度将更大,预计全年可直接为企业减负1940亿元。
连年的“放水养鱼”,换来了“活鱼”“大鱼”的爆发式增长。
营改增试点启动后,由于二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打通,现代服务业呈迅猛发展之势。至2015年底,研发技术、文化创意、鉴证咨询业的企业数量分别比试点前增长7.6倍、3.1倍、4.2倍。研发技术、交通运输、动产租赁等产业的设备采购增幅均超过20%,服务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表示,广东的实践说明,通过加大税费减免力度,不仅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还鼓励了其创新升级,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半年,广东民间投资保持了19.6%的高增速,比全国高16.8个百分点,也反映了税负成本有效减轻后,企业发展信心提振,增资扩产动力大增。
结构性减税:
做好“减法”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招,结构性减税还有更深远的意义:用短期局部财政收入的“减”,换取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增”。
“减税实际上就包含了调结构的意思。”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在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营造包括普惠性减税在内的宽松环境,支持企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稳定就业,还能增强经济活力。“减税费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做‘加法’‘乘法’的效果。”
仍以营改增为例,企业采购设备可进行抵扣,研发投入也与实物投入享有同等抵扣政策,鼓励了企业购买研发服务,加快设备更新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广东电信有关负责人介绍,营改增试点推动企业重构了产品开发体系,持续加大了研发、光纤和4G投资,推动了ICT、IDC、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发展。目前,增值电信业务比重比营改增前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
广东电信只是现代服务业受益的一个缩影。自现代服务业纳入首批试点范围后的3年半间,广东服务业发展势头喜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2.1%,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9%。
实际上,营改增的减税程度按不同的产业和企业类型各有差异,本身就蕴含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对投入大、风险高、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产业、新业态给予适当的税收扶持,其成效很快显现。
据统计,仅2015年,我省就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约450亿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且快速增长。受此带动,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4年增长19.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4.2%提高到39.0%;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35.8%,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11.3个百分点。
“先予后取”:
“钱袋子”局部减总体增先减后增
从短期看,“放水养鱼”会导致财政的暂时性局部减收;但从长期看,这却是在涵养税源。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成效,最终将反哺财政。
曾志权用“先予后取”来形容这样二者的关系。他说:“先予后取,是为了做好做大经济蛋糕”。虽然从短期看,减免税费将导致局部财政收入减少,对财政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减免税费与财税改革、税制优化有效结合,可以优化发展环境,有效拉动投资、刺激内需、稳定外贸,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同时也培育了税源,扩大了税基,进而实现财政收入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累计实现改征增值税354亿元,同比增长31%。与2012年试点启动时缴营业税相比,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47%。按照省统计局调查,广东省2015年来自规模以上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值税比2014年增长30.8%,也进一步印证试点初期减收、长远将增加财政收入的预判。
正因为应对早、举措得力,“十二五”以来,我省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增幅跑赢了GDP。2011-2015年,我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高于GDP增幅6.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4.8%,税收收入增长19.9%,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
深圳的财政收入增幅尤为明显。在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深圳近年特别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包括税收、奖励、信贷、建设用地等过渡性优惠政策,如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获利年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八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近年深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反哺了财政。2015年和今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分别贡献了全省增量的52.4%和42.4%。
“相比放松货币政策、扩大投资直接刺激经济,通过减免税收等财税手段是用慢火焖,见效会慢一些,但更有效,副作用也小得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
随着减税降费特别是结构性减税的持续发力,减税费与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之“减”还将释放更大红利,并将为新常态下广东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