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新闻 » 正文

我国证卡票签产业十年巨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570
核心提示:
证卡票签产业联盟于8月3日在北京召开“证卡票签这十年”座谈会。到会者皆为我国本产业的资深领导或专家,是本产业十年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公安部一所副所长于锐、公安部一所原证件室主任张怡清、国家电子标签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兼中国智能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洪元、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科研管理部主任王川、中国印章协会秘书长李潇君、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证卡票签产业联盟理事长潘利华、中国银联产品部总工程师徐晋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处长李娜、中国邮政集团印制监管处处长董风阳、中电华大电子设计集团总裁助理刘劲梅、中国机动车检测中心《中国防伪报道》杂志社负责人王新玲、证卡票签产业联盟秘书长王耀华、证卡票签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何淑伟。中国安防协会防伪分会负责人刘玫玫向会议提供了书面发言。

证卡票签技术和产品作为人或物的识别载体,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职能;此外,作为人类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自身也拥有巨大市场价值。近十余年间,中国证卡票签技术与产品融合了印刷、防伪、智能识别、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internet+、移动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手段,同时在探索着诸多新的应用模式,十年发展的速度令世界惊叹,给我国以至全球人类生活带来极大变化。本文不涵盖证卡票签全产业,只是根据与会专家所处领域挑选几个代表性的领域与大家分享。

二代居民身份证

二代身份证从启动研究至今经历了两个十年。1994年启动二代证研究2004年集中焕发是研究设计的十年,从2004年集中换发到2015是应用的十年。目前,截止到2015年二代身份证已发行14亿张。

二代证技术采用了物理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多技术融合的方式。多种技术综合应用于当前非网络和网络的复合环境,成为很好的社会应用平台。目前看来,技术上除了受制于当时成本芯片太小外,其安全性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十年的发展二代证在物理环境和数字环境结合的复合环境中进行了充分检验,在国民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也存在一些社会应用认识不足的问题,但是十年的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代证技术延伸到电子护照、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电子台胞证,为后来的电子证件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继二代证之后护照、内地港澳通行证、香港往来内地的通行证、台胞证都实现了电子化,也就预示着出入境的主要证件都电子化。

目前,电子车牌和二代证网上应用正在进行,电子车牌的国标预计今年年底会落地,二代证网上应用技术方案已经基本完成,下面会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试点示范。另外,在证件的安全上或者数字安全体系上,也在探索新的密码,怎么进一步加强证件芯片信息的安全保护。

IC卡制造和应用

制造业方面,2000年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对于IC卡和读写机具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从2000年开始,截至2015年6月,全国拿到IC卡或读写器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328家。其中卡制造企业100+,占30%左右;读写机具企业200家左右,占70%;少部分企业卡和读写机具都做。获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广东126家,占38%,主要集中在深圳;北京41家,占12.5%;上海33家,占10%;浙江22家,占6.7%。全国二十一个省市有企业有获证。

应用方面,IC卡是人与信息社会的“通行证”,IC卡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人口基数大,我国行业大卡应用量比较大,各类IC卡已经发行多达100多亿张。随着智能卡应用的全面拓展,提高了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促进了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信息化的整个进程。二代证已经发行14亿张,银行卡仅2014年就发12亿张,社保卡发行7.6亿张,此外电信卡、城市一卡通卡也是应用大户。从这几个典型应用来看,与人有关的卡的应用比较普及的,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卫计委居民健康卡起步虽晚,目前数量不是很大,但在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空间。此外,还有组织机构代码、电子护照、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导游证等。

金融IC卡

银行卡的应用是过去十年行业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领域。以中国银联为例。中国银联成立于2002年。从2003年起,整个银行卡的受理、发卡、交易量增长迅速。银联成立之初,社会零售业银行卡使用占比不到5%,现在已经达到47%以上,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已经达到70-80%。目前,尽管微信、支付宝等新支付方式发展迅速,但是银行卡使用的复合增长率,包括交易量、交易笔数,都保持着超过20%的增长速度,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个位数增长。

过去十年是银行卡技术升级的十年。2005年开始逐渐发展信用卡后,基于成本原因,IC卡并没有发展起来。2011年3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要求2015年起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因此2014年,银行IC卡累计发行达到12亿张,整个银行卡累计发行超过50亿张。从磁条卡到IC卡,提升了技术水平,降低了交易风险,也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十年间,支付的多元化和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对银行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相信未来一定时期内对支付安全的追求会让支付体系逐渐规范化,各种支付方式在这个支付体系中会保持一定的占比。近年比较热的移动支付,也有很多的技术模式,但是目前看来没有一种能够形成主导,未来也会在不断的博弈中不断前行。但是有一点是共识,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至上。未来银行卡服务,以及证卡票签服务都需要用户体验方面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和模式。

    社保领域

1999年在上海发行第一张卡。1999-2004年社保卡初步起步,主要是标准的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建立。社保卡起点高,从最开始就采用了国产芯片,接触式CPU卡,技术稳定。从2004年金保工程启动,社保卡开始结合系统推进。2011开始与人民银行进行战略合作,社保卡加金融功能,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5年6月底,社保卡发卡量接近7.66亿,覆盖全国56%的人口。

2014年起,社保卡开始进入发用并举的阶段。首先是在人社领域四大业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方面,提出了102项应用目录,确定了47个试点城市。希望在2017年底实现在人社领域行业内全面应用。其次是跨地区层面,2015在推动省内异地就医建设,2016年完成跨省的异地就医建设。第三是行业层面,社保卡最初定义是人社领域为百姓服务。但是各地政府应用时通常是政府部门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卡。

未来目标是实现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行业的全面应用。计划今年年底社保卡发行到8亿,下一个目标2017年底到10亿,到十三五到12亿以上,在应用在2017年底实现跨业务、跨地区、跨行业的全面应用。

目前社保卡面临的问题主要应用场景冲突和重复,以及未来如何适应网络环境和非网络环境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行业卡应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会探索不同的解决模式。

钞票

在本次座谈会举办之后的8月10日,人民银行宣布11月12日将发行新版100元人民币,这是时隔十年后央行推新版百元纸币。从2005年发行2005版第五套人民币,到2015年十年期间,现金流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钞票处理的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动售货设备和现金自动处理设备的发展,对人民币的机读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伪造技术的提高给公众识别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钞票的防伪技术和印制质量,在保证国家金融需求的同时,努力提高与造假者斗智斗勇的水平。

在防假币方面,与会代表认为存在一个短板,即在人民币点、验设备这一块,目前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进入门槛较低。对钞检测的银行机具,社会上有很多,虽然过去出过一些国家标准,但是没有真正落地。真正要达到标准,该由谁来检测,是不是达到标准,标准能进入几级,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是否遵循不同标准级别。代表建议,除了中钞印制系统应该自建机具检测中心、把好技术关外,国家认监委还应该出台相应措施,如认证准入等。

结合国际上印钞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我国的钞票印制恐怕也要大力开展关于生物识别、数字钞票等方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涉及到对相关技术的评价,人民币技术的采用不是越多越好。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结合运用;另一个问题是,人民币印制、使用等方面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关系问题。目前我们缺乏顶层设计。

有代表指出,近来国家印钞系统表现的越来越开放。印钞系统代表对此认同,虽然国家印钞系统会严守人民币法,用在人民币上的技术不能对外;但是,可以给社会提供一些自我研制的、可用于高端证卡票方面的防伪和印制技术。中钞系统非常重视今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证卡票签安全防伪技术展览会暨高峰论坛,中钞系统将会有超过以往各届的较大展示活动。

邮票

回头看邮票的发展史,耐人寻味。1837年第一台电报机被发明,国际上就探讨邮票是否会消失。此后时代更迭,技术发展,这个话题始终存在,邮票也始终存在。所以说回顾邮票过去的发展,可以说是“百颠不覆”。史上第一枚邮票是雕刻版印刷,现在还是雕刻版印刷,基本形式和技术没有实质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邮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具有文化属性。社会虽然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对邮票的冲击巨大,原有的邮资凭证属性退化了,但是邮票的文化属性沉淀下来了。

当然,这十年,传统邮票印制也要与时俱进,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数字化时代特色。一些技术的采用不是以防伪实用为主,而是以趣味、文化和信息扩展为主。如,唐诗三百首邮票,是世界上第一套多媒体邮票,三百多首诗在一版邮票上,用点读笔点击可以听到每一首诗,还可以选读。相信未来依靠工艺、趣味、艺术、收藏、技术这些因素的发展邮票可以重新焕发活力。

物流领域

证卡票签在物流领域过去十年的发展就是物流信息化的十年。从流程的透明化升级到智慧物流。互联网到物联网的升级,链接从IP到ID,对每一个要管理的对象都有一个身份识别的ID,给智慧物流带来了支撑。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领域,物流的信息化进行了各种探索,找到了一条市场化的模式,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对其他领域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物流中的识别涉及到人和物的识别。其中人员身份识别是基于身份证。更多的是货物识别、物流装备如集装单元托盘、集装箱、货位的识别。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体现效率。能够在降低成本、提高速度的基础上提高物流效率。二、分清责任。物流行业是高度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市场重复化高。因此经验就是,效率是企业内部的事情,需要一起解决的是分清责任。市场竞争本身没有效率,分清责任,分清责权利,有公平的竞争机制,最后才能实现提高效率。这是物流行业在过去十年认识并推动的事情。近些年来,关于身份识别技术的使用,在物流领域内也有不同尝试,也有做的不错的案例,比如在酒产品服务方面。

戴定一会长提到了物流行业对几个问题的经验:一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集中可以提升效率,但是会扼杀活力和创造性,分散有不必要的竞争,但是会适应活力、创新、市场化大趋势。这是始终会面对的问题。二是责任和效率。要偏重责任界定去完成效率提升。第三,在身份识别时既要考虑新的技术,也要考虑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新的法律。

国产芯片发展

证卡票签过去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电子化”还是技术升级的,又或者是应用拓展的支撑都离不开芯片。证卡票签产业在过去十年达到一个高峰,芯片制造业的发展是基础。

从国产芯片的角度讲,十年发生了质的变化。国产芯片从没人敢用,到今天技术和应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05年中国芯片出货量不足2亿,十年后的2014年底,全行业国产芯片出货量达到42亿。二代证芯片是0.35um CMOS工艺,现在到55纳米,基本与世界水平拉齐,接下来将是40纳米。

从应用形态上来讲,产品种类多,应用形态多,从接触卡到非接触式卡,再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双界面卡,都做出来了,而且做的非常好。目前的应用领域,只有一个还没实现完全国产化,那就是金融卡,但是也已经开始一些试点工作。目前与国际相比,芯片还是处在一个跟随、学习和适应的阶段。但是随着国产芯片的发展,未来相信差距会越来越小。

未来,无卡化可能是一大趋势,最终可能每个芯片进入到物体中去,物体和物体之间通信依赖芯片,但是也许会有别的替代解决方案。世界在变化,我们满怀期待。

印章

印章的产生就是为了防止伪造、防止诈欺。在东方,印章是事先的防控体系,以物为核心,不以人为核心。印章技术是几千年来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而人类文明走到一定程度,印章造假变得很容易。过去十年间,印章从原来模糊认证的状态发展到依据数字证书和智能卡的认证。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印章协会结合了CPU卡对印章的支持,私钥不出卡,设计了一套电子印章方案,可以对印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但是,目前中国电子印章产业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只有公安部的行政许可,缺乏技术认证,造成市场混乱,也迫切希望印章行业能够规范管理,可以为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力量。

证卡票签高峰论坛十年

今年正值证卡票签安全防伪技术高峰论坛举办第十届。证卡票签论坛组织者是业界十年巨变的参与者、见证者。2004年,公安部根据治安管理的形势,向部属中国防伪技术协会提出了要求,希望能从防伪技术层面解决大型活动出入口安全管理问题。正是从那时起,原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和现在证卡票签产业联盟的秘书长王耀华一起策划了证卡票券安全防伪高峰论坛,取得了意外成功。

在公安部、公安部一所、二所、三所、车检中心、信产部、人总行、中钞、邮票印制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下,高峰论坛促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电子证件与门票技术评估项目的成功,以至于形成一种技术和应用模式,后来的国内的各类大型活动或区域管理的证件、门票都或多或少地研习这一模式。如今在这个论坛上,聚集了全球本产业的精英领袖,见证了世界和中国在本领域内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中国日前的防伪技术发展,尤其是证卡票签相关的产品技术发展,十年来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对未来发展,与会代表充满信心。

 

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存在的各种问题,探寻未来十年变幻莫测的发展前景。与会代表也相约下一个十年再聚会,再回顾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相关议题也会在今年十月召开的第十届证卡票签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上继续展开。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