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新闻 » 正文

福建印刷与闽学共荣共衰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578
核心提示:
导读:福建古代刻书业最大的特点是以多取胜,在刻书范围、图书种类和数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福建印刷历史悠久,特别是以“建本”为代表的福建刻本成为宋代以来的重要古籍图书,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在促进全国雕印事业和书籍文化的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加强对福建传统印刷文化的宣传保护工作,对于挖掘福建文化资源、打响福建文化品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和传承福建印刷文化中,须深入挖掘和把握福建印刷与闽学、文脉及文化三方面的内涵。
  
  印刷与闽学:共荣共衰
  
  所谓闽学,又称“朱学”“朱子学”“考亭学派”等,一般指的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在发展进程中,闽学成熟于南宋时期,在元明得到持续发展,渐微于清乾嘉之际,建阳刻书繁荣、发展、衰微也大体遵循这一时间脉络。
  
  有学者研究认为,“印刷业的发达和藏书的丰富,无疑为朱熹等闽学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综罗百代,集诸子百家之大成,传播理学提供了充分的传播媒介,进而有力地促进了闽学的产生。而闽学的崛起又反过来促进了福建印书业和藏书业的繁荣。”“建本”与闽学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历史,共荣共衰的命运,令人深思。
  
  印刷与文脉:梳理传承
  
  福建古代刻书业最大的特点是以多取胜,在刻书范围、图书种类和数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但据学者研究考证,建阳坊刻因数量大、种类多以及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等原因,有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但这毕竟是局部现象,不能代表全部建阳坊刻。实际上,建阳坊刻也不乏精品,海内外现存的宋元刻本多为“建本”,如南宋建阳黄善夫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等已被视为善本、珍本;宋代由皇帝下旨敕修的四部大书中,其中《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3部均依靠福建的雕印力量而流传下来。
  
  印刷与文化:传递交流
  
  福建古代刻书业作为我国宋代以来古籍图书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宋末元初建阳学者熊禾有“书籍高丽日本通”“万里车书通上国”的诗句,记载了“建本”图书流传海外的悠久历史。
  
  据有关学者研究,建阳书坊刻印的古籍至今在日、韩、美、英、法、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的图书馆均有珍藏,有的甚至是在我国已经失传的孤本。连城四堡刻本远销13个省份150个县市,及至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曾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销海外”之称。可以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福建古代刻本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