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新闻 » 正文

上海质监局公布包装抽查结果 知名品牌再上黑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09  来源:互联网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831
核心提示:
导读:近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商品包装监督抽查结果,共有共有12批次的不合格包装产品,保健品包装占了7批次,各大知名品牌也上黑榜。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商品包装监督抽查结果。上海市炒货、巧克力等商品包装共抽查29批次商品,不合格3批次;饮料酒商品包装共抽查24批次商品,不合格2批次;保健食品商品包装共抽查27批次商品,经检验,不合格7批次。

这12批次的不合格包装产品,保健品包装占了7批次,不合格项目均为包装空隙率,成了重灾区。脑白金、金日、康恩贝、黄金搭档等知名品牌包装空隙率不合格,再上“过度包装”黑榜。此前,除了这几个品牌外,汤臣倍健、鹰牌、昂立、江中等品牌的产品都曾被点名。

保健品包装不合格率近三成 生产商反复“踩线”

保健食品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上海市质监局曾指出,商品包装抽样合格率从2009年的59.1%提高到最近的89.3%,但保健食品的包装合格率一直在拖后腿。

对比了上海市质监局以往发布的黑榜,发现这其中被点名的品牌都是“累犯”。

其中,康恩贝、金日和优仙补此次被曝光过度包装的产品,在2015年下半年也因同样问题被点名;黄金搭档、脑白金则是在去年和今年的两个黑榜上有不同产品被曝光。金日的好几款产品更是在2013年第四季度的抽检中就因同样理由上过黑榜,比如金日牌当归乌鸡口服液、洋参口服液。

上海市质监局曾发布警示称,与包装层数相比,商品包装空隙率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消费者从外观更难判断。部分企业为吸引顾客购买,诱导非理性消费,故意将商品包装盒做大。而消费者很多时候也觉得买大包装送礼面子足,无形中助推了企业反复违规踩线的气焰。

有盲区

有限制性规定却无实施细则查处 过度包装存执法短板

国家规定不落实,有着制度层面的原因。据了解,国家层面虽然规定了过度包装的“红线”,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罚则。

2013年上海配套制定了《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是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就限制过度包装制订实施细则的城市。规定明确,销售者销售违规商品的,质监部门应当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销售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但该规定中的惩罚只是针对销售企业而非生产企业。这家销售企业销售的产品抽检不合格下架了,但同样品牌的保健食品在其他家照样在卖。按照规定,监管部门只有对拒不停止销售的企业才处以罚款,拒不整改的流通企业还是少数,如果监管部门发了通知,多数企业很快就会把产品下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多少企业被处以罚金。

两手抓

既要立法限制供给生产 又要引导需求形成简约风气

《人民日报》报道,保健品包装总是“出格”,生产商屡踩“红线”,根源还在扭曲的市场需求。“买保健品的许多顾客是出于送礼的目的,只有过度包装才能称他们的心意,送起来也有面子。”陕西从事保健品行业20余年的朱先生坦言。

“只要追捧奢华的风气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只要简约、环保的理念还没有普及,过度包装的现象就还会存在,商家追求最大利益的冲动就不会停止。”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国美认为。

但是,随着节约意识的增强,过分重视包装的观念也在渐渐扭转。在上海市质监局近期开展的过度包装社会知晓度调查中,全市17个区县的5012名市民接受了调查,结果显示,88.3%的受访者认为过度包装十分浪费资源,较3年前的数字大幅提高。

唐健盛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觉得限制过度包装,归根到底还是要减少碳排放。政府应该用更科学的、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去引导消费升级。”

他建议,立法推行强制性的碳排放环保标识,直接印在包装上,让消费者可以辨识不同包装耗材的碳排放量,从而将消费者的环保意愿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动,“通过需求侧的消费升级来促进供给侧的生产升级,这可能比仅仅限制生产要好”。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