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至此,一场事关“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品质革命也逐渐拉开帷幕。
面对制造业政策风口的到来,已经投身其中的企业主和普通民众又有着哪些深刻体会,记者采访了北京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王亦超,以期从民企老板的角度审视站在政策风口下的“中国制造”。
王亦超,湖南人,早在1988年就来到北京打拼,从最初到工厂当小工到现在拥有一家数十人团队的民营企业老板,他投身印刷行业已满28年。用他的话说,之所以能够在一个行业干这么长时间,且至今还未打退堂鼓的原因,最初竟是出于对机械设备的爱好。
“最开始来北京,看到传统的印刷机,觉得很神奇,那时还都是铅字印刷机。”王亦超告诉记者,就是那种手工将刻有文字的铅字块按照印刷文字拼在印刷模板上,然后就可以启动印刷机自动印刷,类似古代的活字印刷,但比起手工印刷又是自动化的。
在一个农村孩子眼里,这样的设备已经算是高科技了。王亦超说,出于爱好,他几乎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设备研究上,以至于印刷机一旦有问题就会找他维修,后来,工厂还专门派他到上海学些印刷机的维修和使用,为后来接触更先进的设备奠定了基础。
按照王亦超的梳理,从最早的铅字印刷机,到后来的胶印机、四色印刷机,再到现在的数字印刷机,可以看到印刷装备已经全面走上了自动化发展的道路。“最早接触到的智能化设备就是德国的印刷机,1996年我单干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当时贷款、借钱花了将近200万元购买了一台德国原产的印刷机,服役十年后仅以20万元贱卖。”王亦超笑言,“当时的200万元算是巨资,如果买房至少能买十套房。”
对于为何选择进口设备,王亦超坦言,“进口设备虽然价格高,但确实用得住。”他介绍,2000年左右,国产设备已经占有了不少份额,但使用国产设备的同行反映,国产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不长,且故障率较高,但价格优势很明显,以类似的设备对比,一台进口售价过百万元的印刷机,国产类型可能只需要不到一半的价格。
对于当前国家对制造业的政策利好,王亦超说,政策都是鼓励企业发展的,但关键是国产设备要想把工艺水平真正超过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必须在零配件标准和组装工艺上下功夫,他说,比如一个印刷机传动部件的固定螺栓,进口的要比国产的大两倍,这就决定了其损耗和使用寿命都会持久。再比如在控制单元中,很多控制元器件国产设备也都需要进口,缺少自主生产能力。
据记者了解,我国印刷机械行业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还一直是以铅印技术为主,真正的现代印刷机械制造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印刷机械市场上,跨国公司等占据全球印刷机械市场较大的份额,我国印刷企业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高档印刷设备生产线。
现阶段,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国内印刷设备生产企业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少数企业生产技术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所生产设备已能满足国内印刷企业的需求,国产高档印刷设备约占中高端印刷设备25%的市场份额,中高端印刷机械市场竞争主体仍以跨国企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