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纸”到底是个啥
“油纸伞的主要用料就是皮棉纸,也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一种。所谓手工纸,就是以手工方式抄造而成的纸,两千年来中国传统造纸都是用的这种方式。手工纸这一名词是在19世纪发明了现代造纸机,大量使用机械化造纸机生产纸张以后,为了区别采用不同方法生产出来的纸张才正式出现的。”汤书昆教授说。
据汤教授介绍,中国著名的手工纸种类非常多,但造纸的原材料大多不出这十个字:“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而“沤煮晒漂舂,捞漉抄榨墙”则是各类手工纸大同小异的制作工艺了。
正是因为有了手工纸的出现,中国文化从拓碑抄经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无论是书写、绘画、拓片、印刷,还是裱制名家作品、木版水印等,手工纸都能保存多年不变色、可抗虫蛀,即使部分破损,也可进行修整。例如,油纸伞伞面就是用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的,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郑变和麻纸、高平桑皮纸、稷山竹纸、平阳麻笺、普安白沙手工纸、灵川瑶族竹纸……这些纸的名字你们听都没听说过吧。其实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手工纸’。”汤教授说,“只不过近些年,这些‘手工纸’已难觅踪迹。”为了“找到”这些“手工纸”,2004年,由时任中科大国家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的朱清时校长建议,中科大启动了中国手工纸的课题研究。
“只要是还有传承的古法造纸的村坊都是我们要找到的目标,我们的计划是做完整的研究,包括基础信息及其分布,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与传承,相关民俗与文化事项,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考等。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影像、实物。”据汤教授介绍,2007年,“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正式启动,“我们从实物采样到技术分析测试,全方位表现记录传统工艺业态。这一研究时至今日在国内都是唯一的。而‘中国手工造纸文化基因库’这一定位,更是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的支持。”
日本曾想偷师手工纸“翘楚”制作技艺
提起安徽地区的手工纸,甚至于中国手工纸的代表,都不得不说安徽泾县的宣纸。这种宋末元初在泾县小岭曹氏家族手中大放光彩的手工纸,广泛用于历朝历代的题诗作画,同时还是保存高级档案、史料,文物修复的最佳用纸之一。
“宣纸厂家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产量不高,是因为宣纸国标有一个相对精准且严苛的定义: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高级艺术用纸。目前,泾县地区真正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宣纸厂家有16家。”据汤教授介绍,正是这些严苛的原料、工艺、流程规定,保证了宣纸的极高品质。曾经有传言说日本等国多次派人前来中国窃取宣纸制造机密,企图进行仿制。其实真正的宣纸技艺泄密并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真命题”。尽管日本、中国四川等地都尝试制作宣纸,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证明,宣纸成型的条件与质地特殊,不是特定地域(泾县及周边地区的原料与水质)和综合技艺环境,任何一地仿造的,都难以与宣纸媲美,也不是文化品牌含义上真正意义的宣纸。小区域化的原料、群体长年手工操作的微妙技术和宣纸品牌共同构成宣纸保护的三道屏障。
汤教授更是告诉我们,宣纸是手工纸的“贵族”,普通的宣纸售价都在1000多元一刀。目前市场上充斥着的大量所谓“宣纸”,以及普通消费者常常购买的几十元至一二百元一刀的“宣纸”,那只是宣纸的高仿品——以龙须草浆板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书画纸。
合肥小伙复活失传皇帝诏书纸
安徽的手工纸,除了家喻户晓的宣纸外,还有一项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本土手工纸,近年来因为传奇般的“凤凰涅槃”备受业界瞩目,这就是合肥巢湖以粉蜡笺为代表的纸笺加工技艺。
我们现在的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也是要写春联的,那个纸就是很普通的手工红色纸,那古代帝王皇家写春联用什么纸呢?那就是粉蜡笺。“粉蜡笺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粉笺和唐代的蜡笺合二成一的加工纸,为多层粘合的一种纸笺,制作工艺复杂,造价高昂,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蜡’两种材料,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平滑细密,富于光泽,可历数百年而坚韧如新。金银粉绘成的各种秀丽图案,又为粉蜡笺增添了典雅的气质,使之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据团队成员,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手工纸研究所副所长陈彪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先在宣纸上填粉、加蜡,然后用真金真银勾画出各种富丽堂皇的图案,粉蜡笺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
这种纸在封建社会多作为皇帝颁发诏书、下达圣旨与宫廷书定专用,或是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如唐中书褚遂良的《枯木赋》、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所用皆粉蜡笺,民间很少流传。到了清末战乱,粉蜡笺制作工艺突然失传,成为业界一个难解的谜团。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巢湖市掇英轩的小伙子刘靖经过潜心钻研古代文献,寻找历史实物纸样,经过数百次的失败,将失传百余年的“手绘描金粉蜡笺”加工技艺恢复。台湾大学学者将合肥粉蜡笺与清代乾隆年间粉蜡笺进行对比研究,合肥生产的粉蜡笺耐光性、抗老化性都超过仿乾隆贡品。合肥“手绘描金粉蜡笺”随后也被评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纸”。此后,他们又相继恢复与发展了泥金笺、朱砂笺、绢本宣、羊脑笺、透光笺等一个个纸笺加工技艺的奇迹,也在全国树立了响当当的名声。目前,合肥粉蜡笺畅销国内及日本、东南亚等地,越来越多的国内书画名家也开始使用合肥粉蜡笺,最贵的24K真金粉蜡笺能达到3万元一张,面积还不到一平方米,比现在合肥房价还高呢。
纸笺技艺的提升,推动了合肥巢湖以及泾县等地纸笺加工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出口量的增加,也确立了安徽纸笺在国内高端手工纸领域的代表地位。”汤教授说。
桑皮纸修复了故宫倦勤斋
“安徽的手工造纸的确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与地位,藏在皖西深山里的手工绝活桑皮纸就是另一个勾画文化传承的‘重音符’。”汤书昆教授说。早在汉代,原安徽潜山县后北乡(现岳西县境内)一带就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这种以桑树皮(或配比构树皮)为原料的纸,其柔韧度、抗拉力、抗褪色及防虫蛀效果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清末民初在当地曾有大规模制作,并经人工挑出深山,经水路销往安庆、武汉、九江等地。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落寞。
重新唤醒安徽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的记忆,得益于故宫大修。自2002年起,故宫对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中在乾隆晚年居住的“倦勤斋”内保存有故宫唯一的一幅通景画。这幅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一共710余张约170平方米。它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修旧如旧。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修复的关键。两年时间里,故宫专家跑遍了河北迁安、新疆,甚至韩国的纸张产区都没有找到合适用纸。最终,故宫科技委专家小组选定了安徽潜山、岳西地区的桑皮纸,认为安徽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并依靠这种纸成功修复了倦勤斋通景画。
未来还会用到手工纸吗
为了建好“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9年的田野调查中,汤书昆和他的团队跑了全国200多个造纸村庄,为21世纪初的中国手工纸群像摁下快门。
多年的走访中,调查团队既发现了被誉为中国手工纸“活化石”的郑变和麻纸,也寻访到了高平桑皮纸、稷山竹纸、平阳麻笺、普安白沙手工纸、灵川瑶族竹纸等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手工纸。“但调查显示,由于纯手工造纸工序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很多品类的手工造纸确实面临着如何传承下去的困扰和没落消失的窘境,亟须保护。而保护的前提正是进行彻底的调查。”团队成员、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副所长陈彪深有感触地说。
的确,时代变迁,当还在用传统古法造纸的业态,遭遇到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手工纸仍然具有机制纸难以取代的一些特点,它柔软绵韧、耐腐、防蛀、保存年代久而又不易褪色,正因如此,在书画创作、文物修复、特种印刷、特殊包装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而它的身上更多承载的是几千年智慧与文明,手工纸的温度、质感及岁月痕迹,隐含着人们最初的情感。
“对于手工纸的未来,促进传承比保护更为重要、更加积极,对此我有着相对乐观的态度。”在汤书昆教授看来,手工造纸前景不会整体黯淡,“虽然工业化、城镇化和数字化的推进,给传统手工造纸业态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但随着中国的人口、环境等资源要素迈入慢发展状态,人们更加追求有品质的社会生活方式,所以在保留手工艺温度的同时,结合科技与人文两个要素,为纸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挖掘出当代的大众消费点,将会促使一大批优质的手工纸重新焕发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