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见到王东东时,他正站在一台大型印刷机边上,和张淑萍讨论着墨辊的安装和印刷品质的关系。
他们,是一对师徒。师父王东东在2013年代表全国摘得了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铜牌;两年后,他的徒弟张淑萍拿到了该项目的银牌。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得殊荣,这意味着他们就是这一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人才,不少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可这两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一条路:留校任教。
藏起奖牌的锋芒,这是这对“90后”师徒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印刷媒体技术第一次被纳入世赛项目。王东东作为全国选拔出的10名青年技能选手之一,来到国家集训基地“闭关”训练。
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谁也不知道真正到了比赛场上会面临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复训练。
“6个项目,重复一年,到最后人都麻木了。”王东东从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他的记忆里,从最初选择印刷专业,到跃跃欲试抚摸每一台机器,兴趣一直是指引他前行的“老师”。可现在,每天上午8时到下午4时半,王东东都泡在基地反复练习墨辊拆装、胶印排版等技术技能。
回到宿舍的王东东,话也不想说,静静地躺在床上想“心事”。“比赛迫在眉睫,父母问我有没有压力,我说‘没有’,但这不是一句宽慰的话。”要从10个人里角逐出1名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世赛,有的选手开始出现情绪波动、表现欠佳,王东东却越战越勇。
他的秘诀在于专心。“最后能不能参赛、能不能取得名次,都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我只关心一件事:每个环节都训练到位了吗?”
4天的比赛结束了,王东东成为国家队派出参加国际大赛的唯一一名种子队员,并夺得了世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铜牌。一路摸着石头过河,他选择独自面对。直到获奖以前,王东东远在安徽的父母甚至不清楚儿子出国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
颁奖台下没有家人,也没有学校的师生,但王东东并不感到孤独。来自各个国家的教练团队,作为实力比肩的竞争对手,他们毫不吝惜地给予了王东东赞许和肯定。
“这便是对我最大的褒奖。”王东东说。
站在巨人肩膀上
世赛回来,王东东收到了很多大企业的高薪聘请,但他都一一拒绝。
“在学校的三年,我对这里的每一间教室都产生了感情。我如同一个孩子在妈妈的哺育下长大,有一天能独当一面了,理应反哺亲人。”
就这样,王东东成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史上最年轻的教师”。他带着张淑萍一起训练,后者即将赴巴西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
“师父训练我的时候,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张淑萍说,平时的王东东为人老实和善,可一上机就开始在各个环节“埋地雷”。施工单中一向是1.7的印刷密度要求,被王东东特意改成了1.5,毫不知情的张淑萍自以为完成了任务,结果被师父打了零分。
“你最自信的环节,恰恰是你翻船的地方”。师父的良苦用心,张淑萍是又气又服。
“再比如清洗机器,我们的习惯是只要没有油墨就行了。但是师父要求很严格,他会用手在我洗过的墨刮刀上来回用力搓,如果看到有颜色残留,就说明不合格。”
王东东在边上听着,微笑着点头。“印刷实训操作充满着各种条条框框,这些看似死板的规定、流程,无不透射着成为高级技师的职业规范。实际上,这些细节恰恰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行业、领域的实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有了师父的经验指导,张淑萍学起来要得心应手得多。
2015年,摘得该项目银牌载誉而归的张淑萍显得很平静,“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不断练习、总结的结果。”
去年9月,张淑萍开始了“新生活”。和师父一样,还是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还是在她熟悉的实验室,张淑萍从一名大专学生蜕变成为一名实训中心的教师,以她的经验和本领在出版印刷界续写“调色神话”。
把手艺传承下去
假如有一天,徒弟的手艺超过了你,你该如何看待?
面对这样的问题,王东东笑着说,“有些地方她已经超过我了,但作为师父就该毫无保留。我比她强的地方,我来教她;反过来她比我强的地方,那么她就是我的老师。技艺的提升,永无止境。”
教师这份职业让王东东充满了成就感:“我的存在,就是为了把手艺传承下去。”
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某个行业强不强,除了掌握核心技术,还有一点就是后备人才的培养。”意识到了这一点,校方也为能够留住像王东东这样的业务能手积极争取政策。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校方为王东东解决了落户问题,并派送高校教师到企业培训、参与研发,与行业联手培养跨界人才。
国际赛事上,一项技能就代表着一个国家某一领域的实力。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优秀的技能人才也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眼下,全国技能大赛正在上海进行,为2017年10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青年技能人才。他们将代表着“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精神”出征国际赛事。
届时,王东东和张淑萍也将以教练的身份赴国家集训基地,将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批“徒弟”。手艺的传承还在继续,新的历史等待着新人去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