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新闻 » 正文

世界传统印刷术的活化石:古老庄严的印经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957
核心提示:
讯: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惠经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藏区三大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日喀则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之一。它里面收藏了当今国内近70%的藏文文献印版,其藏书之丰富,经典之齐全,均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被奉为神圣的宗教圣地和藏族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传统印刷术的活化石。



  德格印经院


  德格距离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588公里,可以从成都进去,先到甘孜县,然后从甘孜县再到德格。据报道,雀儿山隧道已经开始动工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假以时日,隧道开通之后,挺进川西就不再艰险了。


  也许,德格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不无陌生,但是只要你稍微了解一点康巴文化和藏文化,那么,你一定会对德格刮目相看。对于了解藏文化的人来说,德格印经院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虽然已是多年以前的经历,但是那个古老而又庄严的印经院,那些古朴而又沉重的绛红色印版,仍不时在某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浮现在我的脑海,给我无限的遐想和笃定的力量。


  从甘孜县到德格县,必须翻越雀儿山。之前,根本不知道雀儿山是以“飞鸟难度”的险峻而出名,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只当作是翻越川西北随便的一座高海拔的大山而已。雀儿山的垭口海拔是5050米,最高处是6168米。车子一路盘绕上行,车轮底下的公路,本来是无路可走的,完全是人类硬生生地在险绝的深山悬崖中,开辟出道路一条。那一次的坐车至今想起来都是心有余悸的。我们的车子一边是贴着山体嶙峋的峭壁而过,一边是毫无遮拦的万丈深渊,前行的道路坑坑洼洼颠簸不已,时而在山泥碎石路上战战兢兢地与对面的车子擦肩相会,时而在飞沙走石中踩着刹车急拐弯。车子外面的险恶,固然使人惊出一身冷汗,车子里面的气氛,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内心惶恐的挤压。刚开始时,一车子人还有说有笑的,但是随着道路的艰险,大家都不再言语了,只是紧张地看着路的前方,又或许各自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同车一位模样清秀的小喇嘛,一路上不停地往车外抛洒一叠叠粉红色的纸片(当地人叫做“龙达”)。而我身旁的大胡子藏族司机嘎恩,一边紧紧把握住方向盘,一边念念有词地祷告着什么。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我,一直大气都不敢出。好不容易走过了一段令人心跳的道路,来到了一个稍微平坦的山口。山口处有一座小山似的玛尼堆,七彩的经幡被山风吹得飘飘扬扬,似乎在庇佑着每一位前行的路人。


  德格,这个四川省最边远的小山城,因为有了赫赫有名的印经院,而一举成为整个藏民族精神信仰的制高点之一。周末的午后,因为担心会提早关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找到住宿的地方,就背着行李直奔印经院去了。依山而起、坐南朝北的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大型的藏式四合院建筑,四周环境安谧。在印经院南大门楼上,两个泛着金光的平顶法轮两侧,安放有铜质镏金孔雀一对,栩栩如生,为瑞祥的气氛倍增了几分皇气。据说,那一对镏金孔雀,是清朝皇帝对建院人、德格第六代法王却吉·丹巴泽仁的嘉许和恩准。


  在印经院里,看着质朴又厚厚一叠的经书,心存敬畏,曾经闪过一个念头,想带上一两本经书回家来。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这经书一旦离开了它的本土,是否就会因都市纷繁的红尘而失去灵气。印经院里弥漫着一种酥油和墨香混合的味道,那是一种由古老建筑和古老印刷混合而成的奇特气息。柔柔的光亮透过小小窗户映照着印版收藏库房,我们看见一排排顶上楼阁的木架上,整齐有序地排满了一块块沉重的印版,在一抹绛红色中显得格外有分量和厚重。我们屏住气走过印刷室、印版收藏室、晾纸晒纸室以及各种工序的工作室,那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人。最为壮观的、也是工作量最大的是印刷工序,工人们一字排开,两人一组,一个负责刷墨和翻纸,一个负责拓印,一起一伏,一气呵成,娴熟流畅,非常默契。工人们干活的样子很是专注和投入,全然不理会我们的惊讶和赞叹。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