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张震坤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1978年开始上学。当年放学途中,有手艺人在街边摆摊刻章,他总要驻足围观,看大人们如何把字雕进木头里。
那个年代,顾客们大都是刻小楷。刻章匠随手操刀,也不打底稿,半个多钟头就刻好了别人的名字。偶有需要隶、篆、行、草的顾客,刻章匠们便用小号毛笔,在白纸上用小号毛笔写下正文,再在选好的木章上写下形状相反的文字,笔锋刚劲,“刀刀见削”字体却毫发无伤。那是的他还不知道这叫“镜像原理”。刻字的工时比正楷字体的长得多,但每次完成时印下章文的那一幕总是令他激动不已。
80年代的考卷大都是刻在蜡纸上的,再经由蜡纸从油墨滚筒里一卷一拉,一张张印着习题的卷子便整整齐齐叠成一摞。同学们都以能帮老师印卷子为荣,张震坤却一直惦记父亲那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假如能将父亲的字体刻在蜡纸上,那样卷子做起来该是多么享受的事?
张震坤努力练习毛笔字,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不打底稿,也能像父亲那样亲自刻一枚章。
在中学的一堂历史课上,张震坤听到了“活字印刷术”。老师说:“活字印刷,就是把一个个雕刻好的汉字排版印刷,这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句话激起了他心中无限的遐想。
缘起奥运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上,896位演员在鸟巢体育场中央,将高达6米的铝合金模块按照事先排练的阵容准确呈现,“活字印刷术”在长达3分50秒的舞台呈现中征服了世界观众,也点燃了张震坤心中的火种。
他打开储藏室,翻出在贵阳花鸟市场上淘来的两大把木刻字丁——这是用枣树雕刻的几十个繁体字字丁,是年初他去贵阳市场游玩时,看见它们被人随意地堆在一张塑料布上。张震坤翻开来看,这些字中间的凹面有刀刻的印迹,深浅不一,笔画较多文字中间,为了将原字笔画勾勒成型,刀尖的痕迹在字缝中间挖出深浅不一的线条——这就是他要寻找的那种童年的味道,如获释宝的他表示要把这把字丁都买下,店主点了点数,让他用一元钱一枚的价格就可以全部带走。
这些字丁都是用枣树制成的,字丁模型有小拇指一般粗细,不到2厘米长,字面表层因为印刷的缘故染上了漆黑的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浸入木头层。由于人工切割的缘故,字丁每一个的切面都不够平整,尾部也有虫眼侵蚀的岁月痕迹。
虽然价格便宜,但张震坤却如获释宝。再看了张艺谋创意导演的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张震坤决心要把活字印刷术当成一份重要的事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