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环保是国家政策,包括印刷在内的所有行业务必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这并无异议。而为了达到环保要求,环保政策的统一、环保标准的清晰和可执行、环保设备安装及如何排放等培训必不可少,同时,也要予以印刷企业一定的达标时限。
目前来看,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其一、环保部明确反对环保“滥作为”,但部分地方却出现环保“一刀切”现象。8月22日在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回应部分地方在环境督查时采取所有企业“一刀切”关停的管控方式称,环保部明确反对部分地方平时不作为,但检查时“滥作为”的行为。
别涛认为,从法律上看,环境监管执法应该有3个原则或立场:第一对违法企业应该坚持零容忍,严格执法,公平执法;第二对环保守法企业,应该公正对待,依法保护合法经营权;第三是对违法的企业,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我们也要遵守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分类管理、合理引导、依法合理行政。
而据央广网报道,环保部7月14日通报,截止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将一律关闭。
两则报道,在口径上有明显的不同。对环保“一刀切”的做法,从法律、法规上是不可取的,也将衍生出大量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是一种破坏,甚至会影响地方正常的经济运行。对此,应坚持环境监管执法的“3个原则或立场”。
其二、部分地方,环保执法搞突然袭击、印刷企业对如何“达标“感觉很茫然,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据宁波市印刷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8月19日文章披露,“2017年1月,市环保单位下达通知给协会后,召集不到100家印刷企业开了次环保培训后,此后再无动作。为了维护企业利益,获取更多的关于环保治理方法的信息,协会三番五次联系环保治理单位,也无明确答复。97%以上的企业负责人很茫然,对环保的意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对环保设备装置更是一无所知。”
还有某宁波印刷企业代表,执法人员并没有提前通知要怎么做,“什么标准都没有,一上来就罚款”。
对于印刷企业而言,环保标准的清晰和可执行、环保设备安装及如何排放等培训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而执法人员执法,也应首先通知被执法单位,给予一定的期限,并耐心地告之执法标准和不达标情况,让印刷企业心中有数。即便被处罚乃至被关停,也心服口服。
其三、当下对这股“风暴”,社会上有许多未经证实的消息,里面包含有不少夸大的信息,导致人心惶惶。对此应理性对待。
宁波市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陆焕云先生8月22日在某微信群表示:“最近有人在传某某工厂被环保总局封了,某某工厂被罚了多少钱等传言,大家不要相信,当心被那些有心人利用了,我们谨慎小心的同时,相信政府相信自己总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新常态是挑战,也是机遇。
众所周知,环保产业是政策导向性产业。近年来,伴随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向纵深,以及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监管执法等整体推进,一系列政策让环保产业如沐春风。面对更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群雄逐鹿的巨大市场,谁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创新发展,正在成为业内高频词。
为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指导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万亿元。
目前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意见稿提出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部分优势企业有望在行业大发展中脱颖而出。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16年环保产业收入约1150亿元,其中环境服务业收入约610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53%。此外,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环保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整体高质稳定增长,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增速在机械制造行业名列前茅。
对于如何抓住机遇推进环保产业再上新台阶,首先要积极运用成果坚持集成创新,要融合材料、信息、自动控制和互联网等方面新技术成果,统筹污染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其次,要鼓励环保企业加快探索环保产业模式创新,围绕当前环境治理中的现实需求,加快发展高水平的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服务;第三,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创新领域,加快推动企业融资,通过市场化途径推动环保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