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新闻 » 正文

按需印刷到按需出版还有多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7  来源:网络  作者:纸引未来网  浏览次数:11   责编:黄曼曼
核心提示:最近几天,北京的天格外地蓝,有几场雨的贡献,更有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当然,在这成效的背后,伴随的是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企业的外迁,印刷企业位列其中。

  纸引未来网讯 最近几天,北京的天格外地蓝,有几场雨的贡献,更有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当然,在这成效的背后,伴随的是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企业的外迁,印刷企业位列其中。对出版业来说,纸张印刷这两大过去几乎不是问题的环节,近一年多来却遇到了难题,纸价上涨及供应紧张,黑白印刷产能转移带来印制成本上升和工期延误,品种增多、平均印数减少带来规模效益和利润率挑战,这一切倒逼出版社和印刷厂转型升级,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而按需印刷逐步进入产业化已成为行业共识,按需出版也许不会太遥远。
 

  6月12日,在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举办的“2018鸿雁POD联盟年会”上,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出版社、印刷厂、技术设备商等各方代表围坐一堂,探讨中国出版印刷出路。按需印刷将逐渐产业化,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从去年开始,出于环保因素,胶片印刷被要求退出市场,全部转成CTP(计算机直接制版)印刷或数字印刷。POD正在成为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表示,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社的库存问题,更是为出版业改造升级带来数字化变革,还可以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图书生产过程中所伴生的环境污染。
 

  顺应环保趋势

  符合出版和印刷新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袁宇霞认为,当下出版业,一方面同质化加剧,库存严重,短版、个性化印刷需求凸显;另一方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不断发展,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不小冲击,“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改造传统图书出版加工模式是大势所趋,而按需印刷已然成为出版中的重要选择。”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对按需出版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他认为,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按需”将越来越成为时代主潮方向,按需出版也正是呼应这一社会主潮。
 

  国内按需出版的探索已经涌现出如立足国际化市场的中国出版集团下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也出现了江西新华把定制化按需出版作为一种销售方式的创新。“按需出版从形式上、模式上在不断创新,短版书、断版书、定制书、个性化书等社交类出版日渐丰富。同时,国家政策也给予按需出版大力支持,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按需出版项目多达20个。”徐升国说:“按需出版当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龙头企业,还未构成行业生态,需要领军企业涌现。”
 

  按需出版无疑是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共利空间,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行业痛点和盲点。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秘书长张建民认为,中国POD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探索,从目前来看,按需出版在国内出版社解决的主要还是图书消库存的问题,这是短期目标。互联网环境下,按需印刷的需求越来越强,如何处理常规印刷和按需印刷的关系更考验企业当家人的决策。“而出版社与印刷企业不同的运营体制产生的隔膜,构成了不成熟的POD生态环境,未来应该着眼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出版、发行、印刷、网络平台之间的深度融合。”张建民认为,未来5~10年,图书出版领域数字印刷、按需印刷应该是热点。
 

  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对北京印刷企业进行调研,将通过制定标准的方式决定企业留下还是迁移。
 

  一组对北京市印刷企业的摸底数字显示,4年来,参加过年检的印刷企业有1794家,其中近40%的企业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生产或转行了,110多家企业搬到了京外,500多家企业处于停业状态,涉及到出版业务的有330多家企业。业内专家认为,留下的企业也在做产品转型,针对出版社在北京的任务就是高附加值业务;杂志多在北京印刷,教材印刷疏解到外地的多。
 

  联结上下游

  开启批量生产、定价新模式

  去年5月,方正电子携手出版印刷产业链上下游成立了“鸿雁POD联盟”,目的是凝聚行业力量,引领和推动中国按需印刷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方正电子董事长邵行表示,对于按需印刷的发展,已经形成行业共识,当下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按需印刷做得更好。受制于数字喷墨高昂的设备购置成本和耗材成本,国内按需印刷进程发展较为缓慢。
 

  据悉,方正电子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对数字喷墨印刷设备进行重新设计、定型,改进印刷质量,推出了更高效能的全新数字喷墨印刷生产线。同时,积极与纸张、墨水等厂商合作,以期用标准化、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来降低整体成本,实现以“批量化”的定价策略将数字喷墨印刷生产线推向市场,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让出版单位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印刷企业及耗材供应商获得合理的利润。邵行提出,方正电子在按需印刷设备研发与推广过程中借鉴了“小米模式”,以成本价打开市场,形成批量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都会下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方正电子还将发挥软件技术优势,搭建一个覆盖出版单位、网上书店以及相关部门的网络体系,而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方正云舒书刊制作云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北京七彩京通数字印刷公司总经理胡海介绍,“如果方正电子真的能解决POD这一难题,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春天。”
 

  按需出版流程再造

  图书将进入全面数字化生产阶段

  作为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新模式的探索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印制部主任郑志业谈及方正云舒书刊制作云平台的应用时说:“该系统在外研社上线后,全社图书生产文件全部转到了线上流转,将出版社(责编、美编、印制、数字内容存储各个环节)、排版厂、印刷厂各环节全部打通,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据介绍,外研社从2008年推广应用POD,到2013年所有新书都采用了POD印刷。2018年则进入了一个全面数字化生产阶段,所有书基本上都是CTP和数码印刷。”
 

  中图按需印刷于2016年开始生产基地的一期建设。引进数字喷墨轮转印刷机4套,配套的自动化印后装订生产线等生产装备,自主开发了在线订单管理系统、全数字化的工作流及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从下订单、文件加工和存储、生产管控到物流配送的全自动流程控制。采用胶版印刷、数字印刷相结合的“混合印刷”生产系统,实现“从一到万”的按需印刷生产。借助中图多年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基础,可以为国内外出版机构提供从出版物本地按需印刷,到进出口报关、保税仓储、推广销售和物流发行的一站式服务。
 

  2014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专门负责数字印刷的部门——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该部副主任阎卫表示,按需出版业务需要顶层设计,数码印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数字内容和数字资源。从原来的胶片到CTP和POD,相当于用电子文件印刷,如果没有相当好的数字平台管理系统,实际很难完成数字印刷及时转型。“当然我们也在探讨真正的POD,实现按需印刷或按需生产,数字资源管理好后可以实现定制出版。”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研究所史密瑟斯·皮尔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西欧数字印刷业务中出版物印刷(图书、报纸、杂志)占比29%,其中图书最高。对照这一比例,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出版业按需印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按需出版无疑也将成为主流趋势之一。

 
关键词: 纸张 印刷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