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纸业新闻 » 正文

关掉污染纸厂富村衰落返贫量身订制项目致富重现生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801
核心提示:

10月25日,杨学智开着汽车从大埔 县城一路向北开进,山路蜿蜒十八弯,他的目的地是离县城60公里远的广东梅州市茶阳镇大觉村。2013年6月白云区启动新一轮“双到”扶贫,白云区太和镇 与这个大山里村庄结下了对口帮扶关系,太和镇安排城市管理执法中队长杨学智为驻村干部。

大觉村位于大埔北部山区,紧靠福建省永定县。从航拍的图片中可以领略这个山村的地理环境,四周青山环绕,丰溪河蜿蜒而下将村庄分成两半,白墙黑瓦的传统围屋错落在青山与河流的空隙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觉村是大埔县闻名的富裕村,鼎盛时期这里有20来家造纸厂同时开工,随着环保政策的改变,纸厂关停,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受挫。原来1500多户籍人口只剩下不到200人留守山村。

经过白云区三年对口帮贫,如今大觉村再次焕发生机,村里建起1000吨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村民带来120万元的收入。同时,20条从大山里引水水圳重新修垒,村里新增了500亩蜜柚林。

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背景下,经过三年“双到”扶贫的大觉村,产业发展、环境改造、扶贫思路焕然一新,作为广东“双到”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大觉村的故事值得思考和总结。

产业扶贫千吨海鲜菇种植为村民增收120万元

大觉村地处大埔北部山区,海拔高,被戏称为“西伯利亚”。令人意外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觉村却是闻名大埔县的富裕村,这里茂林修竹,集体经济形式 的造纸作坊密布,鼎盛时期有20来家造纸厂,工业相对发达,村民进厂打工每月能赚1500元工资。造纸厂撤走之后,没有工业的大觉村沦为贫困村。

2013年,白云区“双到”扶贫工作组进村考察时,眼前的景象令扶贫干部杨学智大跌眼镜:造纸厂已经搬空,仅遗留下破败的厂房;村里房前屋后有不少 正在养殖或废弃的养猪场,污水横流,环境堪忧;再加上山区供水困难和人口外流,果园和水田早已荒弃。由于工业和农业衰退,大觉村集体经济收入长年为零收 入。

环境差、农业弱、工业一去不复返……杨学智一时感到无力下手。根据白云区“双到”扶贫工作安排,前两年时间里,杨学智专注于帮助村里修桥铺路,为第三年的产业帮扶打基础。

在杨学智来到大觉村前,在深圳做生意多年的“乡贤”郑畅光已经在村里开办海鲜菇种植基地。

海鲜菇菌肉肥厚,口感细腻,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不过,海鲜菇属低温型草生菌,生长最适温度是8℃至18℃,种植场所需要配备24小时供冷的制冷机,需要不菲的启动资金。

每天忙完手头工作后,杨学智总要思考如何让种植基地成为帮扶村民致富的项目。杨学智找到郑畅光商量,扶贫单位投入部分资金,再引导村民以土地和技术入股,可以把原来的海鲜菇种植基地打造为千吨种植基地。这个想法与郑畅光一拍即合。

很快,太和镇投入28万元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发动65户村民(其中贫困户14户)参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和技术入股,以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借助扶贫平台扩大影响力,郑畅光也追加了资金投入,很快这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扩建为年产量1000吨规 模,成为大埔县的知名企业。

记者看到,目前大觉村有贫困户33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包装、运输工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为贫困户每户增加股份分红收入7000元,每人工资收入2万多元。该合作社每年产值800万元,为参与的农户每年增加收入120万元。

重修水利打通6.5公里水圳大山新种500亩蜜柚

10月28日,记者随着扶贫干部的车辆前往大觉村,车辆在蜿蜒起伏的水泥山路中穿行,进入大觉村地界,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连绵不断的蜜柚林。从2013年6月“双到”扶贫以来,大觉村新增了500亩蜜柚林。

“村里是否从丰溪抽水灌溉蜜柚林?”记者好奇地问道。“灌溉用水是从山里引来,是真正的山泉水。”杨学智指着一条条隐藏在绿树下的水圳说。

大山里种果树困难重重,灌溉是第一道难题。丰溪河地势低,要将溪水引上大山需要配套大量机电设施,成本极高。杨学智在调查中发现,一直以来大觉村的 蜜柚灌溉用水都是引自山里的泉水,大觉村已经修建有不少水利陂头引用山泉水。但是因为年久失修,陂头有的出现严重渗水,有的严重堵塞,活水断流后,蜜柚种 植的山地逐渐被村民荒弃。

来到大觉村后,杨学智首先要解决灌溉问题,白云区“双到”扶贫小组一方面向大埔县水务局争取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太和镇投入了30万元建设资金。很 快,大觉村水圳重修工程启动了。如今,大觉村的大山里已经重修了20条共6.5公里水圳,另外修建7座水利陂头,满足了农田和果林的水利灌溉。

丰溪河发源于大埔县北端,从山顶蜿蜒而下,将大觉村一分为二。村民经常来往两岸,耕种农田,购置物品,探访亲友,交通出行全靠几座摇摇欲坠的木头桥 梁。1996年一场特大山洪冲毁了多座桥梁,由于经费短缺,桥梁迟迟未能重建。村民只能绕道从幸存的桥梁通过,或者趁着秋冬枯水期,趟浅水冒险过河。

“双到”扶贫启动后,大觉村修筑桥梁被正式提上日程。杨学智调查发现,大觉村需要新建和加固数座桥梁,但是新建一座跨溪水泥桥梁至少要花费20来万元,光靠太和镇自筹资金无法实现所有项目。

筹集资金成为杨学智实现修建桥梁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大觉村自身虽然贫困落后,但外出做生意的乡贤数量不少。杨学智决定外出寻访乡贤筹措资金,在“双到”扶贫政策和杨学智等扶贫干部的动员下,越来越多的乡贤自愿出资回馈家乡建设。

目前,大觉村已经新建起6座桥梁,拓宽加固2座桥梁,总耗资109.5万元,其中太和镇出资41万元。2014年落成的太和桥,桥面宽敞干净,堤岸抬高加固修缮一新,溪水从桥下缓缓流过,村民挑菜载货来来往往,再也不用为过河发愁。

化解矛盾促安全饮水工程顺利推进“双到”扶贫中,扶贫干部既要与当地村干部实时交流,又要创造条件让贫困村民参与脱贫,扶贫干部获得村两委干部和农户支持是工作推进的必要条件。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赢得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三年扶贫中,杨学智扎扎实实做工作:修桥铺路、水利灌溉、修建广场、饮水改造、教育帮扶……

三年的付出让杨学智在大觉村中口碑极佳。记者在大觉村采访中发现,杨学智在村民中的评价极高。在大觉村内,不少上学的孩子一见到杨学智,都会亲切地 叫一声“杨叔叔”,这得益于杨学智在这里实行教育帮扶。从2013年开始,杨学智向太和镇争取到一笔资金,启动了教育帮扶,他挨家挨户给有上学的孩子每年 发放几百元的助学金。“听到学生叫我杨叔叔,我心里暖烘烘的,觉得三年的辛苦付出很值得。”杨学智笑着说。

更令杨学智充满干劲的是,他在大觉村找到“志同道合”的村书记郑畅光。杨学智驻村扶贫不久,经营海鲜菇基地的老板郑畅光经常上门找杨学智交流,两个年青人在许多不眠的夜晚里交流了如何进行产业扶贫、促进脱贫,甚至聊到了如何团结高坪、大常、社角三个自然村。

不久,郑畅光参选村书记,并且成功当选。杨学智和郑畅光在谈及对方脱贫理念时惺惺相惜。郑畅光赞赏地说:“杨学智对大觉村的脱贫帮助很大,很多村民 都表示感动,我们村干部更是发自内心认可他的扶贫工作。”而杨学智也评价说:“郑畅光视野开阔,自愿回乡竞选村书记帮助村民致富,他的行为非常高尚。”

扶贫干部与村干部惺惺相惜,这为杨学智开展工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扶贫中,发生了一件令杨学智难忘的事,他在改造全村安全饮水工程中没有遇到阻力。 早在2010年,梅州日报曾报道过高坪因为铺设供水管道遭遇大常村民屡屡破坏,原因是高坪铺设的取水管要从大常村经过,后者认为其破坏本村风水,因此两村 常年龃龉不断。对于大觉村的集体决定,高坪村人并不热心。

外来的扶贫干部杨学智由于不涉及两村矛盾,反而赢得村民的信任。在杨学智和郑畅光协助之下,高坪村和大常村矛盾逐渐化解,安全饮水工程顺利推进。

争取到全村民心聚拢之后,大觉村马上进行村容村貌改造。“驻村前,村里遗留了不少当年造纸厂的破败厂房,而且屋前屋后有不少荒弃的养猪场,村容环境 很不理想。”杨学智告诉记者,“自然村之间矛盾减少之后,我们让村民把脏乱差的废弃养猪场扒掉,把土地填平,在屋前屋后种上蜜柚,现在环境已经大为改善 了。”

得到扶贫好处的村民也越来越积极参与到脱贫行动中来。大觉村一位80岁老人告诉记者,看到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收入增加,他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