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白公街道松柏村的一间作坊里,韩继安弯腰站在一个池子旁,十分娴熟地将竹筛在池水中倒腾。一张湿漉漉的黄色薄膜似的东西便从上面脱落下来,形成一叠纸坯,待把水分榨干晾晒后,纸张便制成了。
今年47岁的韩继安,是白公街道松柏村2组韩家沟人。韩继安爷爷韩承讯是当地有名的造纸师傅,父亲韩先华也有着精良的造纸技艺。韩继安12岁那年,韩先华患重病。怕忠州土法造纸术失传,韩先华提前将技艺传给了韩继安。
韩继安14岁那年,韩先华去世。已知晓忠州土法造纸术的韩继安到伯父韩先云的作坊当帮手,实践学到的内容。几年的磨炼,韩继安逐渐掌握忠州土法造纸术的每个环节。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几乎要一年时间。”韩继安说,忠州土法造纸术工序十分复杂,素有“七十二道脚手”之称。
每年二、三月进山砍嫩竹,将其截成2米左右的小段,运回作坊,这是整个忠州土法造纸术工序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制料,分为两个步骤。
先是浸泡。将嫩竹削成竹片,放入池中浸泡3个月,待竹片软化后将其取出洗净,堆放到干池子内,上面覆盖稻草,使其发汗变成造纸用的纤维。40天后,加入清水,浸泡发酵好的竹料。
后是制浆。将发汗后的竹料装入碾盘内碾碎成棉絮状的纤维,放入专用池子中踩粘柔,进一步分裂纤维。再将踩粘柔的纤维放入浆池中,掺入清水,用棍子上下搅拌。待到纤细均匀的纤维全都浮在水中时,就可以添加黏合剂了。
最后完成舀纸、刁纸两个工序,纸张便大致制成了。
上世纪90年代,韩家沟的40多家作坊一天能产3吨纸,万州、垫江、丰都、石柱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大潮的冲击,忠州土法造纸术生产的纸张逐渐失去市场,韩家沟的作坊接二连三关门歇业,大家纷纷另谋他业,唯独韩继安一直不肯放弃,独自坚守着作坊。
2008年8月,韩继安的作坊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人的开支,甚至不能供孩子读书。无奈之下,韩继安关闭作坊,走出韩家沟,到县城建筑工地扎钢筋,打工挣钱。
但韩继安并没有放弃忠州土法造纸术,每年都会回韩家沟造纸,巩固技艺。近几年,他还投资5万余元,租用废弃作坊,在工作之余继续回韩家沟研究忠州土法造纸术。他说,他是忠州土法造纸术第14代传人,无论如何,都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