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纸张寿命极长,可达四千年。而现代纸张,就算是造币用纸,寿命也不过四百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表示,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心,就是对于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与技艺的研究,当前的核心课题是开化纸工艺恢复。在中国传统手工纸中,开化纸因其细腻洁白、薄中见韧、寿命长久的特质而享有尊贵地位与国际佳誉。开化纸史称“藤纸”,其工艺源于唐宋,至明清时期趋于纯熟。当时宫廷内的诸多文书与刻本皆使用开化纸,例如清代时期的《康熙字典》《全唐诗》《四库全书》等著名典籍多由开化纸制作而成。然而这样一种宫廷用纸的制作工艺却由于历史原因而失传。
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认可的传统手工纸是日本和纸。杨玉良说,开化纸的失传使得中国缺失顶尖品质的手工纸。而对于古籍保护来说,不能使用源自中国的优质手工纸来修复象征中华文脉的古籍,更是一种遗憾。虽然开化县民间艺人已经尝试恢复开化纸工艺,但是人员设备、科学技术的缺乏使得研究受到很大制约。
“从2015年起,我们的研究团队就相继与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广州市《广州大典》中心合作,携手启动恢复项目研究”,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表示,这个研究团队集结了多个领域的专家,不仅包括专注手工纸研究、古籍研究的研究员们,还包括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的专家。
杨玉良表示,这样一种品质优良、能保存千年的开化纸若能重现,就能实现用中国自己的纸张来修复中国古籍。目前,对开化纸的制作记录极少,通过查阅文献和古籍,团队已经分析出开化纸的制作原料里面含有荛花,这是一个重要突破。“目前我们已经在培育荛花苗,为造纸储备原料。”杨玉良说,研究团队已经在尝试提取荛花中的纤维。在古籍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繁殖特别慢,甚至需要100年才能看得出变化,实验室没法培养。”这一微生物的发现使得古籍鉴定有了更准确、突破性的方法。
造开化纸,有几道关要过。杨玉良透露,目前研究中的某些步骤已经可以现代化,正在设计相应的设备。“古籍要定期脱酸,传统国外的一些办法并不适合中国。”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开发了一种新的脱酸剂,以前可能每五年就要脱次酸,现在至少可以延长一倍时间。
相关纸张介绍: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因此得名。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为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摸起来柔润而有韧性。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宫里刊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多用这种纸。这种纸也叫“桃花纸”,主要是因为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