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纸业新闻 » 正文

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7  来源:www.51zywl.com  作者:纸引未来  浏览次数:666
核心提示:纸引未来讲述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纸引未来讯如果展开中国西部地图,即便能够看到四川夹江县,你的视线也将首先转移到这个县南边的峨眉山市和乐山市。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并不清楚四川各个城市、县城借以立城发展的产业、产业,比如内江的蜜饯,自贡、犍为的盐,宜宾的茶,以及夹江的造纸
 
  将竹子的纤维提取出来,经过蒸煮、抄纸、刷纸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制成书画用纸、书写纸、包装纸等不同规格的制品,夹江的造纸业到20世纪末期工艺大致不变,仍顽强存在。尽管夹江的纸产品通常被认为稍逊于安徽宣城,但也算得上远近闻名,产品销售范围北至西安,南到昆明,往东则覆盖了今天归属重庆市管辖的许多区域。
 
  如果绘制一幅四川各地的特产地图,不难发现,清代、民国时期,这个西南省份的不同区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但这样的专业分工也是相对的,为了确保竞争优势,以夹江的造纸业为代表,手工业主们竭力探索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并想尽办法引进新机器,而这必然又会经常性的带来产业分工秩序的重新洗牌。
 
  无论是夹江的造纸业,还是四川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有限性,而因此提出的适应性策略。在20世纪上半期,国内许多地方的手工业不但没有因国外货物的冲击而面临崩溃,相反还因为手工业主有效的技术革新而提高了竞争力。当然,这也是因为19世纪晚期以来,公路、铁路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建,极大的改善了这些地方的交通条件,使得远距离贸易成为可能。
 
  德国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现代史专业副教授、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艾约博长期以来致力于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这本书,就是艾约博本世纪初在四川夹江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以及在成都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民国时期期刊和报纸资料而写成,反映夹江造纸业兴衰的作品。
 
  该书包括几大相互契合的主题,首先,夹江这样一个中国内陆、距离省会中心城市有着相当距离的县城,其县域内的农村是怎样形成一个持续运作,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手工业体系;怎样有效组织劳动生产力(避免劳动力大幅度的流出农村、本地而趋向大城市),有效积累生产知识,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造纸业与粮食种植如何平衡(包括土地的分配平衡,还有劳动力的分配);造纸业的扩大,如何寻求并稳定融资支持。其次,造纸业这样的典型手工业如何应对近代化、工业化压力。第三,当造纸手工业被卷入国家关系,即进入20世纪20--40年代国民政府掀起的近代化工业浪潮、以及之后由人民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改造的发展情况。
 
  相对于其他手工业,造纸手工业的技艺相对复杂,有着精细的劳动分工,书中记述指出其工序至少包括20道,并因此在夹江农村出现了精细的劳动分工。从事造纸手工业的农村家庭,几乎需要投入所有的家庭劳动力,在忙时还需雇工或以邻里互助的方式承担额外工作量。20世纪以前,夹江造纸手工业几乎都以父传子、女的方式传承技艺,再加上家庭生产的分散性,这制约了夹江造纸手工业的规模以及技术革新的可能与速率。书中讨论了夹江县不同区域因土壤、竹林密度、河流、耕地分布等不同因素,而使得造纸手工业发育、发展呈现的较大差别状况。而维系夹江不同村落、乡镇造纸手工业生产秩序的,是当地所形成的宗族社会体系,避免了造纸户之间出现导致双输的恶性价格竞争,并推动手工技艺在家庭之间流传。
 
  书作者通过访谈及档案查阅发现,夹江的造纸手工业发展出一种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工种可以直接而隐蔽的决定生产成本的增减;而“大户”与周边普通造纸户也往往呈现良好的经营共存关系,为的是避免陷入糟糕的社会评价。
 
  19世纪20-30年代的公路建成之前,夹江的纸产品销往外地只能依托力夫肩挑,然后转运至河流上的码头。到了19世纪末期特别是20世纪,随着长江河道的清治,轮船通航先是从宜昌扩展到了重庆,之后是泸州、宜宾、乐山;更加平坦宽阔的公路建成之后,夹江的纸产品已经可以快速销往西安和昆明,以至于很短时间内,在西安、昆明和成都都形成了夹江商帮。与之同时,围绕造纸手工业也出现了相对发达的信贷业务。
 
  民国以来,国家权力带给夹江造纸业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提供更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也在于对于产业形态的重塑。清朝地方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很重要的考虑是这将稳定居民在原址居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迁徙流传。而这种态度在民国之后发生了变化,尽管夹江造纸手工业并没有停止技术革新,但在当时经过欧美国家正规大学经济学教育的官员看来,农村保留的手工业根本不能算作工业,为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府总是希望建成更大规模、生产集中度更高的造纸工业,进而取代分散的造纸业——书作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夹江造纸业一度复兴,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居民意愿,容许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离土不离乡”的生产经营方式。
 
  事实上,在保留手工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因技术革新的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造纸手工业的经营者本身就会逐渐朝着规模经济靠拢。书中也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夹江造纸业开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地区,企业经营规模有所增大,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纸企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也有助于降低在采用了化学工艺来替代传统工艺的造纸业所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当然,这也最终使得当地的造纸手工业逐渐萎缩,被大规模的、更加清洁的造纸工业所取代。
 
  “纸引未来”是造纸印刷包装产业链B2B共享服务平台,集行业资讯、行情分析、在线交易、集中采购、竞拍、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产业链服务平台。实现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高效连接,从而推动行业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助力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为行业企业提供解决融资难的方案。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