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凌晨,荆门日报印刷厂印报中心主任杨华林因突发急性心梗,倒在了夜班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一年365天,小编的忙碌在白天,杨华林和印报中心的同事们忙碌在深夜。尽管因工作职责不同,互相见面的机会很少,但小编编辑们还是能从集体照里一眼找出满脸笑意的他来。每年荆门日报传媒集团的总结表彰会上,领奖台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肩职责一片匠心
一份报纸能到读者手中,要经过策划、采访、写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拼版、制版、印刷、发行等十多个环节。如果说白天的奔波属于小编,前半夜的忙碌属于编辑,那么后半夜的辛劳则属于印报工人。
翻开杨华林的履历表,荣誉栏中是满满的记录。他1995年大专毕业到荆门日报印刷厂工作,至今已满22年。从1997年到2017年,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
“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华林那种坚持的态度都很令我们敬佩。说起来,我们的工作都很平凡,但并不是轰轰烈烈才能散发人性的光辉,能坚持下去,平凡也是伟大的。”印刷厂办公室副主任董小涛回忆起与杨华林相处的点滴时光时,这样感慨。
杨华林所在的印报中心,是报纸印刷环节的关键岗位。报纸印刷的工作时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黑白颠倒”:晚上11点上班,早上6点左右下班,和大部分人的作息时间是反着的。
杨华林走了,这位党员说过的话还印在同事们的心里:“干一天就要负一天责任,印报中心的职责是不让一张不合格的报纸离开车间。”
报纸印刷至少要精确到0.1毫米。在整个印刷过程中,他就像一名指挥官,只要机器一运转,整个神经就会绷紧。他仔细观察大家的操作,随时观察报纸印刷色彩,查看报纸错漏,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纠错处理,直至印刷效果达到最佳。
杨华林是印刷专业出身,到印刷厂工作后,他是印刷书籍常年看,设备坏了抢着修,肩扛工作职责,一心一意钻研技术。“华林是我们厂里的专家,听机器运转的声音,他就能通过异响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及时检修,不让小问题扩大,避免影响报纸生产。”同事李井泉说。
一套报纸印刷设备价格不菲,如果设备出了故障,要请厂家从北京派技术人员来检修,费用高不说,等的时间太久,势必影响报纸出版。杨华林技术出色,一般故障都是他带着工人自行维修。
一次凌晨两点,折页机眼看就要卡纸,为了不影响出报,杨华林伸手抢出堆在出口处的纸,手背瞬间被机器划出一道深可见骨的血口。同事们劝他赶紧去医院,他却紧盯着折页机淡定地说:“没事,不疼!先把报纸印完。”坚持到下班,杨华林才去医院缝合伤口。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作为荆门日报印刷厂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杨华林对工作尽职尽责,更不忘对身边的同事们带一步、拉一把。
每次遇到设备故障,他都带领当班工人加紧抢修。为了保障每一期报纸按时出版,他们晚上边印边修,第二天白天加班继续修理。尽管白天的休息泡汤了,但晚上依然继续绷紧神经。实在累了,就轮流在纸堆里躺一会儿再起来继续工作。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安全、及时出报就是天大的事情,那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荆门日报印刷厂1990年建厂,印报设备更新了一台又一台,他一直工作在第一线。每次到厂家参加培训回来,他都要组织同事开会学习,毫无保留地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大家。
“过去说师傅教徒弟,都会留一手。他对我们却毫无保留。”同在印报中心工作的龚飞刚进厂时,作为新手总有问题要向杨华林请教。“问他一个问题,他从来不会三言两语就给打发掉,讲就讲透,让我们完全搞懂才放心。”维修设备时,他经常把大家叫到身边,边修边讲。
他是严格的,又是宽容的。要是哪位同事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他会在集中开会时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意见。会上就事论事,会下又会和被批评的同事细心沟通交流,不让大家背思想包袱。当有人因为工作失误而懊恼时,他还会安慰:“别那么自责,把错误原因搞清楚,下次就不会再犯。”
李井泉和杨华林住在一栋楼里,杨华林也是李井泉的入党介绍人。提起杨华林,李井泉的言语间满是感激:“他经常主动找我谈心,带着我学习。我入党后这些年,他对我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
“他是个特别心细的人,以前汤师傅的爱人生病,他组织大家去探望,为了方便汤师傅照顾家人,他主动帮汤师傅调班,对我们那是真心实意的!”和杨华林共事22年的杨军如是说。
杨华林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他是个热心人,谁家有困难,都会伸出援手。到对口扶贫村走访贫困户,捐钱捐物也毫不迟疑。
“杨华林同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品德和境界,他的离开让人痛心和惋惜,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荆门日报印刷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别前鸿说。
一弯笑眼一生挚友
听说是小编来了解杨华林的生平,荆门日报印刷厂小小的会议室里一下子涌进了20余人。他们有的是和杨华林并肩奋战在印报一线的印刷工人,有的来自制版中心,有的在行政岗位上工作。这边忘情地述说,那边默默地回忆,七尺男儿个个都红了眼圈。
印刷机运转时的轰鸣,早已让这些汉子们习惯了用大嗓门讲话。“每天都面对着不会说话的机器,印报中心的人都是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把队伍带好不容易。华林就是有这个本事,印报中心的凝聚力、战斗力一点都不比别的部门差。”分管副厂长谢风华说。
“我们团队的凝聚力特别强!每周三开会都是杨主任主讲,除了讲规章制度、印报质量、生产安全,还跟我们聊他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任何事。他几乎什么都懂,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我们中心的氛围是很让人羡慕的。”印报中心龚飞说。
“虽然家庭困难,但他从不在同事们面前抱怨,乐观有担当,大气有个性,责任感强。他是家中老大,母亲早年去世,家里的事都是他一手操持,非常不简单!”制版中心副主任王平说。
“他是个淳朴、真实而纯粹的人。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都是笑眯眯的。不仅团队带得好,对退休的老领导们也很尊重,逢年过节主动上门探望,还时不时去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前些天我们还在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聊着他何时搬新居。家里的日子好不容易变得好过些,他竟走了,真是太遗憾了……”办公室副主任董小涛说。
谢风华把他们俩过去的合影翻拍了存在手机里。那是他们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和国家篮球队队员的合影。个头不高的杨华林喜欢打篮球,是单位篮球队后卫,那时被大家称为“灵活的小胖子”。他有一弯笑眼,成天乐呵呵的,特别能感染身边人。
由于长期夜班,就餐和作息时间不规律,杨华林体重比刚参加工作时增加了三四十斤,太胖不适合打篮球了,又患上了糖尿病,但他依然选择坚守印报岗位。
对印报工作的热爱,让杨华林不畏任何艰辛、困境与挑战,找到了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舞台。不忘初心,不忘来路,他用22年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报业转型发展路上的一座永恒灯塔。
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却不在了,让我们一起追忆他,让更多人记住他。
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却不在了,让我们一起追忆他,让更多人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