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可上溯至唐宋时期
西山纸在唐、宋时代就颇负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山纸的制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且完整地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造西山纸需用龙栖山嫩毛竹做原料,故西山纸也被称作“竹纸”,其纸质细腻,细腻柔韧,洁白如雪,书写清晰,清乾隆帝编《四库全书》时,就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
制造工艺复杂而繁琐
西山纸的制作包括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纸工们上山砍嫩竹,捆成栅子,再撒上石灰灌水浸塘。两三个月后,待栅子熟透变黄再取出洗净放进湖塘,引泉水漂洗,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
接下来是踩料,也是造纸中最为辛劳的一道工序。纸工两人一组,光脚踩踏竹料将其均匀地踩成细致的纸浆。然后纸浆通过管道进入纸槽,纸工手持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滤水后只留一层薄薄的纸浆,翻转倒扣,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
再经抄纸,将湿纸厚厚地叠在粗重的纸榨上,榨去水分。随后,纸工还得用钳子从纸头处将粘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张钳开。
最后,湿纸被送到焙纸房,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按顺序将湿纸贴在焙壁上,待焙干后揭下,裁切匀称。
一方水土承载历史变迁
“西山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仰根介绍,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战时期西山纸被大批调到永安印刷“中央日报”,纸质大大超过当时重庆的“中央日报”。50年代的解放初期西山纸大量出口东南亚,为国家争取了不少外汇。70年代,中央政府对龙栖山的西山纸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同时亦作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
2005年10月30日,西山纸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定为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2008年06月14日,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