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一批佛典由顾清先生斥巨资,从海外购藏了一批流失多年的藏文、梵文等古籍文献。这批文献约有1000余种,语言上包括藏文、梵文、巴利文等文字。研讨会上发布的“梵语类文献研究成果”便是基于其中近90部文献的学术整理。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家鹏告诉小编:“作为民间收藏而言,这一批古文献数量和质量实属不易,除了具有高度文物价值外,还在佛教文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等多方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另外,研究这批文献对‘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贡献。”
作为“梵语类文献研究成果”作者之一,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文献学博士周夏介绍说:“通过我国西藏地区的文本与尼泊尔文本的比较可以探知两地文化传承的异同与影响,对进一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此外,文本末尾笺注的研究作为第一手资料可以直接了解制作人、制作时期的某些历史信息。通过对天文、历法内容的文本的研读也可以了解某些地域的科技文化的发达状况。”
但解读这批文献,绝不仅局限于宗教研究。周夏还表示,中国造纸术的向南亚传播的路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证据。
“此前针对尼泊尔的造纸术源于中国还是印度,一直有争议。例如对纸张的成分以及制作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考证我国造纸术的传播状况。”他表示,在16世纪初期印度,纸张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作为书写载体纸张代替了贝叶的主体地位。而尼泊尔的主要文献载体从贝叶转化为纸张的时期也可以被认定为17世纪,尼泊尔纸张受到的影响并不来源于印度而是我国西藏地区。这里从造纸技术以及原材料上就可以得到论证。相对于印度的抄纸法,尼泊尔所使用的是和我国西藏地区同样的浇纸法。西藏制纸所用的原材料多为瑞香科狼毒草的茎以及根的内皮,而尼泊尔制纸的原材料则是喜马拉雅南麓多生的月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