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稳:拉长传统出版的“尾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事,在时光里沉淀、升华。作为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成稳亦如此,他的心中藏着一个关于毛竹的故事:只生长于中国最东边的毛竹,最初的4年仅长了3厘米,但是从第5年开始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6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用4年时间将根在土壤中延伸数百米,这是陈成稳所领悟的生长秘诀,亦是他对按需印刷业务“势如破竹”的希冀。
反其道而行,将烟包印刷的利润拿出来“砸”在按需印刷上,有人不解,有人质疑。斥巨资布局按需印刷、数字技术的虎彩究竟能坚持多久?按需印刷从者不众的阻碍因素是什么?按需印刷的爆发点何时到来?……在位于北京市酒仙桥附近的虎彩印艺旗下北京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陈成稳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先行者如何避免成“先烈”?
有力的回应:我们做未来
以小批量多批次的数字印刷为出版社提供断版图书销售平台,联动布局全国4个数字印刷基地,实现图书零库存、永不断版。这是纵横商海20多年的陈成稳对虎彩印艺的布局,也是他看到出版社痛点之后所做的决定。
有问题,就有解决方案。出版社的两大痛点,即库存与断版,在数字印刷技术面前迎刃而解。一本起印,在缓解了出版社库存压力的同时,亦可实现断版书的重印进而延长图书销售的长尾。显然,陈成稳将按需印刷纳入虎彩“印刷+互联网”的未来已顺理成章。陈成稳表示,虎彩看到了印刷未来的可能,传统印刷将逐步被数字印刷取代。“我们要从今天看到明天,为明天做事情,比同行先走一步。”
从0到1的过程的确辛苦,“我现在的时间都放在按需印刷业务上,一方面是因为包装业务已经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新业务从培育到逐渐规范需要一个过程。”陈成稳告诉记者,要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淀。“如果相信未来会是这个样子,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虽然可能会走弯路,但也会知道哪些路不通,哪些路可行,当竞争者出现时,无论他有多好的资源和背景,我们先行的优势总会加分。”
事实上,虎彩印艺的按需印刷业务到目前为止还未实现赢利。公司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投入逾3亿元用于数字印刷设备的引进及系统平台的搭建,到2013年,虎彩印艺才开始产生有效数据。但另一个显著事实是,2013年—2015年,虎彩印艺数字印刷业务的营收情况分别为516.18万元、1719.93万元、8068.12万元,增速飞快。步履强劲的陈成稳对未来充满信心。
按需印刷远未到赢利阶段?
十足的底气:能量待爆发
不仅拥有自己的按需印刷电商平台搜书院,今年4月还与京东在按需印刷图书销售及资源开发方面强强合作,虎彩印艺已经开启了图书按需出版印刷的新篇章。陈成稳向记者介绍,虎彩印艺与出版社合作是以按需印刷的模式,与京东合作则是按需出版的模式。目前公司主业务仍是按需印刷,但向上游按需出版拓展的步伐已经开始了。“按需出版关键在于版权问题,通过断版书试水,在模式成熟后再逐渐加大力度,平台也可以卖书。”在陈成稳的构想中,一个国内按需印刷、按需出版的“亚马逊”雏形已现。
当然,就目前的按需印刷市场来说,虎彩印艺还处于先行者的位置,从者不众。阻碍原因到底是什么?陈成稳以其亲身体会回答了这个问题。“淘宝和天猫近10年才出现爆炸性增长,20年前的互联网行业也没有取得很大业绩,按需印刷同样需要一个过程。”陈成稳说,按需印刷技术已发展多年,之所以落地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难以控制。传统印刷的起印量都在3000本、5000本,甚至1万本以上,而虎彩印艺黑白印刷的成本平衡点则是1000-1500本。“在1000本平衡点的书目前还占少数,品种只占总量的1%-2%,当平衡点达到2000本的时候,相信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另一原因,则是出版单位对按需印刷模式的实际接受程度。虽然他们在观念上已逐渐接受按需印刷零库存,但实际操作起来与理念还存在差距。出版社如今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印刷,按需印刷的量较少,没有完全实现零库存。
不过,陈成稳也坚信,按需印刷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充满阳光。“随着数字印刷的进步,每个企业都想实现零库存,按需印刷是一种趋势。当理念得到充分实现的时候,玩法肯定不一样。”陈成稳认为,谁最早占有市场的数据或资源,谁就最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赢家。
张红军:省钱与挣钱的逻辑
在采访张红军之前,记者已经在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公布的首批中国数字印刷行业专家库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彼时,只知道他所带领的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其数字印刷业务的年营业额已达千万元以上。而在日前举行的2016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现场,记者见到了张红军本人,听他讲述了企业的按需印刷之旅。“印刷企业和出版社对按需印刷的关注点可能不太一样,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为出版社省钱,而出版社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挣钱。”张红军如是说。
没有需求哪来按需
驱动来自上游出版单位
学术著作、专业教材、断版绝版书,由于成本等原因出版较难,但随着市场对此类书的需求越来越多,按需印刷作为一种适合小批量、个性化出版的数字印刷方式在中石油彩印公司应运而生。
事实上,张红军对按需印刷的探索非常谨慎。在历经两年的市场考察后,中石油彩印于2015年正式踏入按需印刷领域。这与其出版社背景相关,他更愿意站在出版社的角度、站在整个编印发的链条上来思考按需印刷的路径。需求是否够大?能否作为出版业转型的基础?能否支撑起一个新兴产业?张红军认为,目前的按需印刷是对传统印刷的有益补充。
“如果从印刷企业的角度来驱动按需印刷业务,阻力比较大。”张红军表示,出版社主要考虑的是交货期和价格因素,由于传统胶印价格较低,加之物流成本低廉,就价格和交货周期来说,按需印刷的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国内一些出版社在进行按需的订单式生产,但也仅限于较大的出版社,所以整体来说,按需印刷的真正驱动还是来自上游出版单位。”
爆发式增长短期难现
静待出版社数字转型
就目前而言,已经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大多是大型出版集团内的印刷企业,因为有了集团的鼎力支持,添置数字印刷设备后,提升了印刷企业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实力。但张红军认为,现时进入按需印刷领域更多的是抢先占有这块市场,在业务量稍显不足的时候谈赢利还为时过早。
“用数字技术进行按需印刷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避免库存浪费,这一般是在同一出版集团内的大动作。”张红军告诉记者,中石油彩印背靠石油工业出版社,虽然增加了印刷生产的成本,但是节约了出版社的支出,整体上不会增加额外费用。但对于其他印刷企业来说,出版社节约的成本并不会向其转移。“出版社不会过于关注生产方式,他们更关注的是直接成本。”
在张红军看来,按需印刷将是一个逐步替代传统印刷的过程,目前尚未看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我们所考虑的数字印刷的优点,不一定是出版社感兴趣的点。对于出版社来说,经济效益主要放在长版书上,依靠传统胶印来做成本更低,而我们目前的成本平衡点是在700本左右。”
爆点不在但增长持续。张红军表示,按需印刷的发展依赖于出版社数字转型的成功。“当出版社电子书畅销以后,纸质书就会按订单生产。那个时候按需印刷时代才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