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描关注
    纸引未来网公众号

    纸引百科-订阅号
  • 纸引未来网纸张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电话: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利红系统

    抖音扫码关注

  • 掌上纸引未来

    微信扫码

    纸引百科-手机版首页

    手机版

    纸引百科-纸引行情

    纸引行情

    纸引百科-纸引汇采

    纸引汇采

    纸引百科-利红系统

    利红系统

 积分商城 商务中心 |
纸引未来网
快速找货
纸引未来网-利红系统

纸引行情-小程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其他资讯 » 正文

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500强发布研究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5
核心提示:

(一)总体分析

2014年[由于《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报告2015》使用2014年数据,文中不再使用“2015年度”名称,避免混淆。],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规模继续扩大,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52万亿元,资产总额合计达到2.48万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3.7%、15.9%。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入门门槛(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分别比2013年提高7.6%、13.4%。从营业收入规模区间来看,超过1000亿元的有5个,在500-1000亿元之间的有8个,在100-500亿元之间的有18个,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27个,在10-50亿元之间的有176个,在5-10亿元之间的有123个,小于5亿元的有145个。与2013年相比,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呈现低区间向中区间上升、高区间相对稳定的特点,详见表5。

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为31个,比2013年多1个;31强营业收入规模合计达1.83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3.8%;31强营业收入合计占制造业500强比重达到72.52%,比2013年提高0.11个百分点。2014年,广东制造业前100名营业收入合计达2.17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4.04%。

整体来看,广东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符合80/20原则,超过80%的企业规模偏小,只占有整体20%的营业收入;而数量比重不到20%的大企业则拥有整体近80%的营业收入。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50亿元以下,达到444个,占500强企业数量的88.9%;444个营业收入合计为5126.66亿元,占500强企业营收总和的20.3%。

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来看,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值达到31.4%。其中,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增长,约占制造业500强企业的78.6%;零增长和数据不明确的企业有2个;负增长的企业为105个,占制造业500强企业的21.0%,详见表6。

(二)区域分布

从广东省制造业500强的地域分布来看,除汕尾、清远和河源以外,全省其他18个地级市都有入选企业,详见图6、表7。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向深圳、广州集中的趋势不减,两个城市分别入选企业数量达到179个、123个,合计为302个,占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比重达到60.4%。紧随其后的是佛山、东莞、汕头、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等传统制造业大市,七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均在10-42个之间,合计为163个,占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比重为32.6%。位居第三梯队的惠州、潮州、梅州等均为粤东西北地区城市,九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均在10个以下,合计为35个,占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比重仅为7%。

对比2013年,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入选企业数量增加、不变、减少的城市分别为6个、4个、10个,入选企业减少的城市数量显著大于增加的城市数量;其中,广州、深圳和中山三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34个、30个、6个,佛山、东莞和江门三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减少最多,分别减少33个、26个、4个。这说明广东制造业500强的地域分布失衡在加剧,广州、深圳两个核心城市的制造业500强企业在不断集聚,其他城市则是增少减多,其中河源和清远更是没有企业进入广东制造业500强,需要引起关注。

从四大区域来看,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四个地区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448个、36个、10个和6个,所占比重分别为89.6%、7.2%、2.0%、1.2%。与2013年相比,2014年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四个地区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增加8个、不变、减少7个、减少1个,比重分别增加1.6个、不变、减少1.4个、减少0.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制造业500强企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粤北和粤西地区则出现下降,不均衡的分布结构进一步加剧,详见表8、图7。

广东省制造业100强(500强前100名)主要分布于深圳等13个城市,与广东省制造业500强的分布类似,绝大部分入选企业集中于珠三角地区。除肇庆以外,珠三角8个城市均有广东省制造业100强企业,详见表9、图8。2014年,广东制造业100强依然主要集中于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分别入选企业数量达到36个、25个,合计为61个,占广东省制造业100强比重高达61%。第二梯队是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四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均达到或超过5个,合计为27个,占广东省制造业100强比重为27%。第三梯队是汕头、江门等七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均在5个以下,合计为12个,占广东省制造业100强比重仅为12%。

对比2013年,2014年广东制造业100强入选企业数量增加、不变、减少的城市分别为4个、5个、5个(入选企业所在城市数量减少1个),入选企业减少的城市数量略大于增加的城市数量;其中,深圳、中山两个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0个和3个,佛山和东莞则入选企业数量减少最多,均减少6个。这说明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同样有往深圳等城市集聚的趋势,但是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广东制造业500强。

从广东四大区域来看,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四个地区入选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92个、4个、3个和1个。与2013年相比,2014年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四个地区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增加2个、减少1个、减少1个、不变。可以看出,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与500强企业的情形类似,珠三角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粤东和粤北地区则出现下降,珠三角一枝独大状况仍然没有改变,详见表10、图9。

从各城市的广东制造业500强营业收入规模来看,珠三角城市以及重工业强市位居前列,详见表11、图10。惠州、珠海、韶关、广州和深圳五个城市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分别达到139.82亿元、77.81亿元、77.03亿元、67.54亿元和61.72亿元,均为超过50亿元的城市,分列全省第1至5名。第二梯队主要是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在10-30亿元之间的城市,包括茂名、东莞、佛山等九个城市。潮州、揭阳、阳江和湛江四个城市的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收入低于10亿元,位居第三梯队。

对比2013年,有8个城市的广东制造业500强入选企业平均收入实现了正增长,其中,茂名(65.8%)、阳江(65.4%)、中山(38.2%)、惠州(23.3%)和珠海(20.0%)五个城市均实现了20%及以上的高速增长,领跑全省。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有10个城市的入选企业平均收入出现了下降,揭阳(-72.8%)、湛江(-67.9%)、佛山(-46.5%)和江门(-21.6%)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收入下降城市数量超过增长城市数量,说明多数城市的企业规模优势在减弱,需要引起关注。

(三)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广东制造业500强分布于25个行业,占全国全部31个制造业行业的80.6%,这反映出广东制造业不仅行业门类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大部分行业都有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制造业企业,按照其主要业务和产品,归属对应行业)。与2013年相比,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在10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实现增长,7个行业的企业数量有所下降,还有5个行业由于统计口径标准变化无法比较,其中,企业数量增长最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个;企业数量减少最多的是医药制造业,减少达16个。从具体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个行业仍然是广东制造业500强主要聚集的行业,两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211个,占500强企业数量达到4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四个行业的入选企业数量均达到或超过20个,合计为106个,占500强企业数量超过五分之一。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十个行业的入选企业数量均在10-20个之间,合计为140个,占500强企业数量达到28%,这是广东制造业中行业门类最多、企业数量也比较多的群体。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九个行业的入选企业数量均小于10个,合计为43个,占500强企业数量为8.6%,这都是广东比较传统的产业,详见表6。

为方便分类比较,我们将广东制造业划分为六大产业,分别为日用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金属和非金属制造、生物医药。其中,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是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合计为339个,占500强企业数量达到67.8%。与2013年相比,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制造四大产业的企业数量均有一定幅度增长,其中石油化工企业数量增长最多,达到16个;同时,生物医药和食品轻工两大产业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分别下降16个、30个,详见表7、图1。这说明广东制造业结构仍然在进一步向重型化、高级化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企业数量显著下降。

从企业规模来看,各行业分化态势明显。重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前列。2014年,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四个行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不足9亿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差距十分显著,详见表8、图2。

从时间对比来看,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幅度为13.6%,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家具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是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均超过20%;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三个行业则出现了负增长。

进一步聚焦广东最大的制造业企业群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即500强前100名)的行业分布同样比分散,分布行业数量达到20个,占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所属行业数量的80%,占全国31个制造业行业数量的64.5%。但是,行业分布冷热不均,金属制品业等10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小于或等于2个,合计占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数量的12%;同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均达到或超过10个,占广东制造业100强企业数量达67%。从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来看,与广东制造业500强的情况类似,100强中排名居前的行业同样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详见表9、图12。

与2013年相比,2014年广东制造业100强的行业分布分化趋势更加明显,高技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数量保持增长,传统轻工行业企业数量则有所下降。同时,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也出现升降共存的现象,50%左右的行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幅度超过90%。

(四)所有制分布

长期以来,广东一直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制造业领域也不例外。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中国有、民营[ 民营企业包括各类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乡镇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中可能有国有和外资成份。]和外资[ 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资、中外合资等企业在内。]企业数量分别为49个、379个、72个,占500强企业总数比重分别为10%、76%、14%,民营企业数量庞大,是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主体。与2013年相比,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国有和外资企业的数量有所下降,民营企业数量保持增长。从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来看,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分别为132亿元、43亿元和34亿元,比2013年分别下降16.9%、增长16.9%和68.6%,国有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规模继续保持第一,而且大幅领先于民营和外资企业。但是,国有企业平均营收规模的下降与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在下降,竞争力出现下滑,详见图4、表10。

从广东制造业100强(广东制造业500强前100名)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是绝对多数,达到55个,超过一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为29个和16个。与2013年相比,2014年民营企业的数量比重进一步上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从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来看,与500强不同,广东制造业100强的排名顺序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为244亿元、217亿元和121亿元,比2013年分别上升4.0%、95.6%和下降22.8%,国有企业的明显下降与外资企业的大幅上升形成鲜明对比,详见图5、表11。

(五)经营能力

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大环境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从规模来看,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50.48亿元、资产总额为49.62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98%、3.37%,实现小幅增长。从经济效益来看,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企业净利润为2.72亿元,比2013年增长13.24%;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38%、5.48%,分别比2013年增长0.52个、0.47个百分点,详见表12。

同时,也要看到,相比2013年的增长速度,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放缓。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增速分别比2013年低11.72个、18.33个、31.38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的大幅下降,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后劲不足,详见表13。

(六)结论

1.企业规模增长明显,呈现橄榄型发展趋势。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达到50.4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6%;比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速度(11.5%)高出2.1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广东制造业500强最大和最小的企业数量都在减少,营业收入规模在5-500亿元之间的企业均有一定数量增长,占广东制造业500强比重达到68.8%,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说明广东制造业500强分布呈现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类似橄榄型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广东制造业500强规模仍然比较小,80%的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低于50亿元,80/20现象十分突出。广东制造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规模只相当于中国制造业500强(521.62亿元)的十分之一;广东制造业500强的入门门槛仅为2.03亿元,不足中国制造业500强最后一名(6.71亿元)的三分之一。

2.区域分布。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不仅拥有全省数量最多的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而且这种集中趋势还在不断加强。2014年,广州和深圳合计入选企业数量达到302个,比2013年增长64个;两个城市占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比重达到60.4%,比2013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其余198个入选企业则分布于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为12.4个,仅相当于广州的十分之一、深圳的十四分之一,差距显著。

珠三角作为全国制造业发展主要地区之一,集中了绝大多数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而且这种集中趋势还在加强。2014年,珠三角的入选企业数量达到448个,占全部500强企业比重达到89.6%,比2013年分别增加8个企业、提高1.6个百分点。粤东、粤北和粤西分别只有36个、10个和6个企业入选,其中粤北和粤西入选企业数量分别比2013年少7个、1个,这说明广东制造业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需要下大力气推进产业转移,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发展。

3.制造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传统产业转型缓慢。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明显成绩。2014年,广东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大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企业数量占广东制造业500强的比重达到42.2%,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企业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在企业平均经营收入方面,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些技术密集、产品层次高的产业规模扩大,将进一步优化广东制造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2014年,以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为代表的日用国轻工产业,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企业数量下降现象,合计占广东制造业500强的比重由2013年的19%下降到2014年的14%。但是,同时也要看到,2014年,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业五个行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均比2013年有超过7.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广东传统轻工产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一部分大企业越来越强,另一部分大企业则由于经营困难等原因,逐步掉出制造业500强行列。相比于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传统轻工产业仍然处于转型阵痛期。

4.民营经济一支独大,国有企业出现下滑。作为全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成熟的地区,广东一直是民营经济的主战场,2014年继续延续了这一趋势。2014年,广东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79个,占广东制造业500强比重达到76%,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也达到43亿元,比2013年增长16.9%。从现实情况来看,2014年广东大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营商环境,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加速发展。

另一方面,国有和外资企业数量下降明显。2014年,在广东制造业500强中,国有和外资企业数量分别为49个、72个,分别比2013年减少23个、38个,占广东制造业500强比重分别下降4个、8个百分点。从平均营业收入规模来看,外资企业实现了大幅增长,达到68.6%;国有企业则明显下降,降幅达到16.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说明,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明显效果,机制体制变革还不到位。而外资企业的状况,说明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取消以及中国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长期以加工生产环节为主的外资制造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5.盈利能力保持增长,发展后劲缺少支撑。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经营状况整体良好,保持了增长态势。广东制造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平均净利润规模达到2.72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与2013年相比,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明显,没有一个指标达到2013年的增长水平。2014年,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三个指标增长速度甚至比2013年低10多个百分点。比较低的盈利能力增长速度,将极大限制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投资建设、市场拓展等活动,企业发展后劲支撑不足。

四、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复杂多变以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广东制造业企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总体实力的持续提高。2014年,广东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265.4亿元,同比增长8.8%,对广东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1.6%%,接近一半。广东制造业500强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龙头,可以说,广东制造业500强的稳定发展,对广东制造业、工业乃至整体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期,广东制造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时期。面向未来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结合201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发展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发展建议一:推动企业整合,进一步提升广东制造业规模优势

面对市场快速变化,做大做强是抵御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规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二是大规模、多产品制造能够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水平,带来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014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的分水岭,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激发了中国制造业并购市场活力。2007-2013年,中国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占总上市公司数量总量比例约为20-25%,并购只是属于少数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但是,2014年发生并购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总量比重高达44%,并购已不再局限于少数上市公司。从行业来看,2007-2013年,房地产、公用事业、采掘、有色金属、银行是并购热情最高的前五大行业,而机械设备、电子、汽车、化工、计算机则是相应发起并购意向最低的五大行业;但是,2014年,并购热情最高的前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子、传媒、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而并购热情最低的五大行业则是采掘、有色金属、房地产、公用事业、银行,几乎形成了完全“倒置”,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企业成为并购主角。

201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兼并重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广东制造业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有效提升广东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彻底改变广东制造业企业小散弱的局面。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全面发挥兼并重组重要作用。目前,广东关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关政策,偏重化解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水泥、稀土、医药、电子信息、制糖等七大行业。事实上,兼并重组还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作用。广东应该适当扩大企业兼并重组行业范围,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制造、文化用品制造等传统轻工产业列为扶持重点,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整合政策资源,出台实施细则。国家和广东省已经明确在审批制度、金融、财税、土地、职工安置政策等方面推进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兼并重组市场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实施进度差别较大,许多细节尚未有明确解释,整个流程环节没有完全打通,企业实际开展兼并重组工作难度很大。因此,广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政策,制定一系列工作细则,形成政策合力。

3.建立兼并重组保障机制。在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特别是在以先进技术和工艺代替传统劳动力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富余人员安置问题,其中部分人员将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从整体经济运行来看,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即制造业岗位需求与求职人员能力不匹配,导致人才缺乏与失业并存。因此,一方面,应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引导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在内部搭建市场化创业创新平台,孵化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打造更多的新团队;另一方面,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需求,持续开展培训再就业工作,引导富余、失业人员掌握新技能,进入新的工作岗位。

发展建议二:以500强为抓手,实施广东高端制造2025战略

技术创新和需求变化,正在从供需两个方向推动制造业变革。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仅在产业边界地带演变形成了许多融合性的新产品、新服务,而且贯穿于研发、生产、营销、供应链等全过程,使得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成为现实。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环境多变化、社会问题复杂化、人民群众需求多元化、科学探索尖端化,在环保、社会管理、城市运营、公共安全、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需求,要求各类产品和服务有更优秀的可靠性、更智慧的功能、更高的效率、更便捷的体验和更适当的价格。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

德国工业4.0、欧盟2020发展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日本重振战略制造业,可以看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无不在制造领域添筹加码,力争占领未来制造业领先地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广东也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提出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广东制造业500强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也是广东实现制造强省梦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广东应该以制造业500强企业为重点,实施高端制造2025发展战略。

1.支持制造业多领域创新。面向广东制造500强企业,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产业链条两个方向入手,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在生产经营方面,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法、新服务、新商业模式(新业态)和新品牌,实现企业全方位创新。在产业链条方面,推动整机、软件、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配套产品和产业协作网络创新,形成产业集成创新。

2.引导500强平台化发展。引导广东制造业500强向“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平台型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成为广东乃至国内外各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广东制造业500强为枢纽,构建连结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消费市场和政府部门的产业平台,营造有核心、有网络、有结点的产业生态环境,使广东成为全球制造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3.完善广东制造业品牌成长环境。突破传统国际-国内制造业分工格局,大力推动创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以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契机,擦亮“广东制造”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授权机制,明确准入门槛,鼓励广东制造业各行业组织申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推动制造业企业创建在细分市场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争取代理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销售权,鼓励广东制造业500强单独或联合收购国际知名品牌。以最大的力度,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宣传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引导消费聚焦国货和省货,使创新企业和品牌企业真正享受应有回报。

4.分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综合考虑投资回报、系统可靠性、信息安全风险、人才储备等因素,分行业分步骤实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对于食品饮料、造纸、化工、电力等流程型制造行业,由于大部分工序已经连接起来,自动化程度高,可以作为智能化改造和建立智能工厂试点行业。对于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家居用品等离散型制造行业,由于制造工序和零部件分散,而且数量庞大,需要先应用精益连续生产技术将主要工序和物料相连,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运作后,再尝试选择成熟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发展建议三:加快园区化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中配置

近年来,“企业入园、产业集聚”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集聚大量同一产业链或协作产业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开展协同创新,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中国拥有国家级产业园区479个,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21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6个、出口加工区63个、保税区3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7个。201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GDP合计达1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25%。产业园区同样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广州为例,2014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GDP合计达3489亿元,占广州市GDP比重达到20.9%。目前,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资源要素成本显著上升,制造业企业在城市分散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大规模的城市三旧改造,迫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迁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全、要素供给不足的城市产业洼地,许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产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导致企业资金链十分紧张,而且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具有特定地域范围的产业园区中,对进入园区企业提供优惠的工商、土地、财税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专注于产业发展的经济功能区,对于广东各地市发展制造业不失为一剂良方。因此,广东应该大力推进制造业园区化发展,以产业园区为手段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1.建立制造业企业迁移通道。根据广东产业转移政策要求,建立制造业企业由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中心城区向城郊区域、周边城市和粤东西北地区城市迁移的绿色通道。重点是要建立转出地区与转入地区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层次合作关系,两地的土地、财税、科研、贸易等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最大程度降低制造业企业由于总部-生产分离、主业-辅业分离、制造-服务分离带来的高昂运营成本,使制造业企业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合理、高效的生产经营网络布局。

2.引导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园区集聚。一方面,产业园区要为入园企业提供土地报批挂牌、场地规划设计、环评报告、合同协议签订和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等基本服务,使企业能够顺利投产经营。另一方面,城市政府和产业园区要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大力发展金融投资、咨询规划、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检验检测、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各类专业服务,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良性的供需机制。

3.制定制造业园区发展专项政策。顺应制造业转移和园区化发展趋势,逐步将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攻关、科技计划、贸易发展等方面的扶持资金向制造业园区倾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等方面,为园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扶持。实施专项土地供给政策,划定广东制造业园区用地红线图,留足发展空间,保证未来30-50年制造业土地使用需求。

广东省制造业协会  

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

附件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2015)名单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