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和效率“双重大山”令中国制造企业步履维艰、危机四伏。随着国家对行业政策的放开,打破行业的垄断模式。企业势必会调整自身内部机制和外部管理,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率以适应行业的发展。纸箱企业只有赶上这波潮流,才能找到出路。
“工业精神”普遍缺失,中国制造业深陷险境
攻克制造业质量难题,日本用了十年时间,韩国用了二十年时间,而中国近三十年时间,质量仍是制造业的“痛”,“中国制造”一度成为“粗制滥造”“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回首30年,诸多中国企业的繁荣所遵循的都是“商人精神”。在创立之初就没有精心的企业设计,老板们只是为了挣钱而创办企业。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牺牲了产品质量,也延缓了企业技术升级的道路。他们把自己在生意场上积累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商业文化,草草拿来用在企业管理上,大搞人情化,最终封闭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大门。时下一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就是“制造业逃离”。
许多工厂老板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和其它非制造业。无法脱身的老板苦苦挣扎,后悔这辈子办了个工厂。
绝大多数富二代对父辈用命换来的工厂并非心甘情愿继承。在他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眼里,中国的中小工厂简直就该关门。
工厂的员工更是如此,一些人一边干活一边想着跳槽,管得松就多干几天,管得严厉随时炒老板鱿鱼。而相当一部分员工早已厌倦工厂这种没完没了赶货、打“疲劳战”、“消耗战”的生活,他们即便留在珠三角、长三角,宁愿做保安、卖保险也不愿再进工厂大门,“用工荒”的实质是劳动力对工厂的抛弃。
如此下去,曾经喧嚣的工业区将出现“人去厂空,老板下岗”的景象。中国的“世界工厂”交椅还能坐多久?
出路只有一条:重塑“工业精神”
纸箱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办企业的理念。要从“商人精神”转为“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正是“工业精神”在制造业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热爱所做的事情,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钱。
不论是纸箱机械商,还是纸箱厂,都懂得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懂得“热爱”的价值。让一个老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他已经干了几十年了,他做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在打工,在挣钱。而是在干一个他几十年都喜欢的事。这种对事情的热爱、专注传染给周围的人,使大家都充满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日本式的管理有一个绝招:把一种热爱的精神代代相传。
纸箱行业的企业家、经理人正面临挑战和转型:未来制造型企业的主角将是工匠型企业家,而不是商人型企业家。
认清所处阶段,寻找适合自身道路
风霏全球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也是在“工匠精神”下诞生的。
丰田佐吉是丰田创始人,他本人就是一个工匠、一个研究狂人。他研究发明的织布机对现在的纺织行业影响犹在。丰田佐吉的儿子丰田喜一郎是一个“发动机迷”。丰田佐吉的孙子丰田英二是个工作方式的研究狂,他研究如何才能降低库存、降低成本。三代研究狂造就了丰田帝国。“精益管理”就是由丰田英二和厂长大野奈一共同搞出来的。当初丰田上汽车项目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已遥遥领先。怎么超过美国呢?那个时候已经有生产线了,也就是说,大批量生产已经让美国在价格和技术上占尽优势。他们另辟溪径,从零库存和准时生产切入,迫使丰田最终研发出后来为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并世界流行的“精益管理模式”(又称准时生产模式)。
我们的纸箱企业在引进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日本中小工厂的“工匠精神”。
纸箱企业转型,必须克服“三痛”
一是利益之痛。做百年基业,就要从长计议,放弃短期利益获取稳定、持续的长期利益。这对于纸厂老板的确是一道必须突破的关口。
二是习惯之痛。摈弃浮躁、急功近利心态,回到研究工厂的事情上,对许多游走于市场、客户之间的老板来说,不仅是个理念问题,更是个习惯问题。老板要静下心来,带领企业的人研究生产、研究管理、研究创新。
三是变革之痛。变革创新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会影响企业眼前业绩。只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能达成目标,完成转型升级。
当下,纸箱企业面临的处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还要艰难。
【免责声明】
1、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
2、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