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白殿壁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生动反映了15到16世纪藏传佛教艺术与多民族、跨地域艺术风格相互交融的状况,并反映出与印度、中亚地区及中国内地宗教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李志荣说,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托林寺壁画可能面对各种损坏。寻找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当务之急。
浙大科技考古团队着眼于为托林寺文物建立全面翔实的数字信息档案,这不仅可以使这些历经沧桑的精美艺术永存于时间长河之中,还有助于对壁画内容进行艺术与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
托林寺东壁的一组图像,由中央主佛和一些小的故事情节构成,关于其表现内容学界此前并没有达成共识。通过浙大团队高精度数字化采集成果,研究者首次发现了一处非常重要的题记。题记书写在中央主尊莲座之下的7位僧人像下方,原为金字,后因雨水的冲刷只留下非常浅淡的痕迹,所以长期被人忽略。辨识题记文字之后,学者们确定了中央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而周围情节表现的是大迦叶“修头陀行”的事迹。
“从托林寺白殿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工作开始,西藏壁画或许才能真正进入本体研究阶段。”李志荣说。高精度的数字采集,将6个世纪前的笔触历历展现在今天的研究者面前。昔日艺术家在托林寺中创作时的身姿和神情,也由此浮现了出来。人们不仅能体认这些精妙的艺术所传达的历史和宗教内容,还将可以深入讨论作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本身。“我们有责任守卫文化,西藏地区的文物必须得到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李志荣说。
以托林寺壁画为主题,浙大出版社还设计开发了一些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了西藏阿里地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陈丽霞介绍,一些以“天上阿里”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不仅在藏博会、文博会现场展销,未来还有望成为阿里地区邮政和旅游商店销售的特色文化纪念品,大大拉近了古代艺术和大众的距离。
《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出版后,在第六届阿里文化旅游节期间,浙大科技考古团队与阿里地区文化局李兴国局长再度来到托林寺,将本书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的白殿壁画画幅赠送给托林寺僧众。惊喜不已的僧人向浙大专家敬献哈达,并且说马上要把壁画画幅送去装裱,准备供奉。他们还问李志荣:“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做红殿?”
托林寺壁画是“一带一路”上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一大重要内容。11世纪以来,西藏西部地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开始在丝绸之路上扮演关键角色,是中原地区通过甘肃、新疆境内丝绸之路与藏区腹地及东北印度联系的纽带。陈丽霞表示,《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的出版是一大突破,为浙大出版社陆续出版“一带一路”沿线艺术文物考古成果拉开了大幕。
据悉,浙大团队李志荣已获得邀请,作为嘉宾参加将于9月10日举办的第三届藏博会。届时,阿里地区展位将展示以高保真阿里壁画复制件为素材制作的高端文创产品,原真复制壁画将以唐卡等各种装帧形式呈现。
守卫文化边疆,浙大团队的脚步不曾停歇。李志荣介绍,浙江对口支援的西藏那曲地区目前正在和浙大团队密切联系合作事宜。对那曲国宝壁画及当地唐卡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将是浙江“十三五”期间文物援藏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