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丰富的社会供应,加之移动通讯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愈益完善与普及,市场的消费心理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差异,乐于展现个性,于是,满足按需生产的数字印刷开始走红。按理说,新兴的市场应该十分走红,但相当一段时间来的发展证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工业化大生产求得低成本的要求与个性化短板印刷的碎片化构成一对矛盾,影响着企业的盈利,也阻碍着市场的迅速扩张,惟有分析清这对矛盾体,解开绳扣才能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业界精英共同来寻求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
由数字印刷产能过剩导致的设备开机率偏低
自1995年德鲁巴印刷展推出数字印刷机,我国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时间不算晚,以在上海与北京有着8家门店、实行24小时对外营业的著名数字印刷企业——同昆数码为例,今年末即是其成立20周年。但无论是数码图文店还是采用连续纸数字生产线完成按需印刷图书的工厂都感到经营压力很大,获利能力不强,甚至已经出现门店收缩、转让的状况,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究其原因,市场的扩张速度不快,相对于偏小的市场数字印刷产能已经显得过剩是原因之一。
有两组数据可以佐证:
其一,按照英国派诺(Pira)公司提供的分析报告,全球与西欧数字印刷在印刷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4%,而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末,我国的数字印刷占比仅为1%,即便是按照民间的算法,剔去非印刷收益,刨出计算在混合印刷中的数字印刷成分,占比可能也仅在2-3%之间,与上述数据有相当距离。几乎是与世界同步前进的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其二,按照国内一家著名的海外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分析,我们国内的数字印刷设备普遍的日运作时间大致为3小时。笔者经过征询,对这一数据业内大致是认可的。换言之,即便是按照每天8小时生产时间计算,还有5小时设备是处于停运状态,没有创造效益。
一方面是我国数字印刷的市场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设备的利用率不足,一方面是我国数字印刷的市场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值,那只能认为,在现时数字印刷的产能已经过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产能过剩条件下,“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所有行业的利润都下降”(亚当·斯密),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努力开发市场是数字印刷界的当务之急,因为它与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发展方向是吻合的,需要的是解开影响市场拓展的症结所在。
由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导致的高利润业务下降
图文输出是我国数字印刷最先进入的领域,相比于昂贵的前期设计费用,图文输出的支出显得微不足道,正因为此,早年从事图文输出的数字印刷企业都有着较好的收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虽然已经长达6年,但至今依然起伏不定,拖累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即便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我国也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期,这一切自然带来图文输出业务量的减少,让数字印刷企业感到了寒冬的来临。现时,甚至已经出现为了一宗上百万的业务同行相互间打得头破血流,不惜低价竞争,结果争来了业务,有了销售收益却无利可图,操作中稍有不当还可能出现亏损。所以,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特别是高工价的数字图文输出业务量的下降和彼此间的恶性竞争是影响设备开工率、影响企业营收效益的又一原因。连碎片化的业务都嫌不足,又怎能考虑组织设备的批量化生产?
当然,对图文印刷业来说,除了利差消息也有利好,那就是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伴随着员工开支的持续增长及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存在了相当年份的、至今依然占比不小的氨水熏蒸蓝图工艺正在渐渐地被数字打印所替代,原本已采用激光打印的,现在进一步转向喷墨打印,而且,这一市场的转型速度远比想象来得快。这一变化可能会强行淘汰掉部分无力顺势发展的小企业,但对有实力去改变现有工艺的企业,出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考虑理所当然地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