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只要不是大件的商品,包装大体上就是用纸。现在商家提供的购物包装,有不少也是纸做的,但用的不是一般的纸,像专卖店里的,设计得还很漂亮。过去则地地道道,就是一张纸。我说不出那叫什么纸,很薄很粗糙,不同的商店小有差异。大店名店,那纸上会有图案,且印着店名。好多商品从厂里出来都是赤条条的,包裹捆扎,都在店里进行。卖布,当然是这样,营业员照尺寸量好了剪个口,刺啦一声扯下来,叠作一小卷,而后拿过一张纸—这是备好了一沓放在柜台上等着取用的,视买多买少宽窄不等,通常是条状,只有巴掌宽,拦腰将布裹一圈,再用绳子一扎,便可交货。顾客捏着纸包裹处,恰可不让手上的汗弄脏了布。买成衣也是给张纸,只是大多数人家都是买布回去自己做,买成衣的很少,店里如何包法,就记不大清了。
我清楚记得的是食品的包装。糕饼、糖果、食盐、白糖、酱小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散装,分装好了的几乎见不到。若有,则价钱必贵,大家都穷,没有几个人愿把钱花在包装上。倘买的量大,比如半斤以上,店家就会用现成的纸袋,使一种副食店里专用的铲子—形如小簸箕而有柄,从箱里或躺着的玻璃罐里撮起糖果、桃酥、京果之类,撑开了纸袋往里装。定制的纸袋有大有小,绝不浪费:半斤装、一斤装、两斤装不等,再大的就没有,要分成若干包。
倘买得少,就不能享受纸袋的待遇。小孩买吃食大都零打碎敲,几分钱糖果,也不用包了,接过来往兜里一揣,若是买一两京果、一两小馓子,店家就会往秤上垫张纸,吃食倾在中间,称好了四面包起。若是论个卖的油球、“金刚脐”或椒盐酥,那也不用包了,给张纸托着,边走边吃。
炒货蜜饯之类的零食,倒有分装好了的,干这活的还是店家。小店会将过期的报纸、杂志都拿来废物利用,瓜子花生、话梅桃脯,通常都包成三角形。没什么顾客的时候,店主就在柜台上操作,先将纸卷成漏斗状,装好后不知怎么一弄就两头尖尖,到收口处又怎么往里一掖,也不用绳,竟结结实实,再不会散。这活是有技术含量的,我学过,包出来却总是松松垮垮,不成样子。
过去吃的穿的,包装大都用纸,甚至捆扎用的绳子都是纸做的,谓之纸绳。当然,别的包装材料也不是绝对没有,其中现在看不到而又绝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乃是荷叶。最常见的是在酱品店、熟食店,都是订购来的,在柜台上摆一摞。若是在酱品店,黑洞洞之中倒是一抹亮色。不过我印象深的还是包卤菜,买酱菜回去都是马上找容器装起来,卤菜常是一次吃完。我家对面的邻居,有时会拎包猪头肉回家,打开来往小桌子中央一摊,就酒吃。酱过的猪头肉衬着绿色的荷叶煞是喜人,他咂着酒,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