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0岁的黄家秀从下放的肥东县众兴公社返回了肥东县城,结束了两年的知青生涯,与其他几个下放的肥东县粮食局职工子女一样在家待业。当时肥东县粮食局的领导商议,决定创办五七印刷厂,解决这四五个下放知青和十几个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
黄家秀被派到安徽省新华印刷厂学技术,她第一次接触到印刷,没想到这竟然成为她今后大显身手的行业。她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学完了原来需要两年时间学习的印刷技术。县粮食局的五七印刷厂开张了,局里原来需要在外面印刷的报表、票据、面条包装纸等,都可以在这里印制了。印刷厂就在家门口,有时半夜生产时设备出了问题,厂里来人到家里找黄家秀,她马上就要赶去修理。
1980年,黄家秀参加了肥东县纺织厂的招工,3年学徒期满后,她又回到了县粮食局工作。
从县城调到省城大工厂
1987年的一天,黄家秀到合肥塑料厂的一个朋友家玩,聊天时厂里有人问她想不想来这里工作。当时的年代,一个普通工人要从县里调到省城大工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厂里人问她:“你来这里就要下车间干活,塑料厂工作很辛苦,你能干得下来吗?”黄家秀回答说:“我在农村下放过的,还能吃不了苦,没问题。”
一个星期左右,黄家秀办好了工作调动手续,来到这家1000多人的大厂,成为生产塑料薄膜的三车间工人。这个车间的工作就是先把塑料颗粒原料打碎成粉末,送到熔炉里融化,再经过辊子反复碾压,像擀面皮一样形成薄膜。黄家秀的生产岗位俗称“小二碾”,她要面对上千度的高温,戴三副手套都烫手,把辊子刚挤压出来还很厚的塑料“面皮”,用刀割下来长长的一卷,大约100斤重,举起来放回去再碾的更薄。一个班干4个小时,搬运的总重量大约2吨,她的衣服全都汗湿了。
黄家秀在塑料厂工作还不到半年,赶上厂里年底评选先进,三车间的领导和工人师傅推荐了这位埋头苦干的年轻人,黄家秀被破格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人代表”。后来,合肥塑料厂成立人造革车间,黄家秀又临阵磨枪上了岗,担任车间的成本会计。
小灯具厂赚了20万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合肥塑料厂基本处在停产状态,只能发点基本工资。黄家秀家里的负担重,她就有了自己去创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