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指出,2014年,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从《公报》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相比往年的确有所放缓,2014国内生产总值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7.4%如果是放在2013年以前,那绝对是让人失望的成绩。但是在新的环境下,这个指标不仅符合中国的发展事实,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新态势的缩影。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不仅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创伤”,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含金量的提升。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换挡不失势,关键还是方向打得准。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新概念。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将这一“新常态”概念结合此前的“三期叠加”,概括为“习近平常态”,即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于是,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我们有了新的观点,即新常态。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亚健康”状态依然持续,经济金融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这些全世界各国都具备的经济发展新“病症”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但是我国在应对低迷的经济环境并没有“束手就擒”,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低迷状态,因为中央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举措,让中国经济从世界各国中脱颖而出,并且通过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
欧债危机让丹麦等国家陷入萧条无法自拔,丹麦也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大笔举债后仍然无法改变萧条的经济状态,最终导致国民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债务负债累累。中国也同样遭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如果像丹麦一样找不到“出路”,中国经济势必也会像丹麦一样陷入困境,加之中国的经济基赐人口基础,或许情况更糟。但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物价、金融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二者的相互协调作用。可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冲过金融巨浪,换挡也不失势,完全是方向打得准,速度拿得稳。
“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呈增长态势,医疗、卫生、教育、民生等惠民项目顺利落地,这些成绩都得益于不失势的经济发展,我们期望中国未来能够一直像今天这样,不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仍然在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