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传承了数百年历史的贡纸,如今就剩我一家还在坚持制作了。”手持竹帘,49岁的黄隆根在纸浆槽里抄纸感叹,清时进贡朝廷的浏阳竹纸,现少人问津这家仅存的贡纸制作工坊位于湖南浏阳市张坊镇。29日,50余位湘籍书画家、非遗专家组成浏阳古山贡纸先遣队,来工坊找寻让古艺焕新之法据史料记载,浏阳张坊竹纸的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宋元以前,清代乾隆年间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民国时,纸农唐三祥、唐智祥自抄古山牌贡纸参加南洋纸张比赛,分获金牌、银牌,产品远销东南亚“贡纸分甲乙丙丁等,我用过第四等丁贡。”湘籍书法家杨福音说,浏阳贡纸有着极佳的书画展现能力,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用其练画,此后再没见过这种纸了“手工造纸一天只能做千张左右,哪能竞争过机器纸。”黄隆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造纸人家逐渐减少,古山贡纸濒临灭绝黄隆根出生于当地一个祖传的抄纸世家,17岁开始跟外公学抄纸,传至他已是第五代。后因市场逐渐凋敝,他便外出去沿海跑运输打工“四年前,一位曾在当地插队的老知青找我买手工纸,才逐渐捡起这门手艺。”黄隆根说,当他看到家中留着的这一套行头在角落荒废,不忍贡纸从此失传,便决定留在家乡造纸黄隆根的制作工坊在自家两层土楼内,水不停地从纸槽房底流出,只见黄隆根将帘架往槽内一舀、一端,再往前一挑、往后一送,纸浆便覆满竹帘。捞出落帘,轻轻一揭,纸平摊在垫板上,越垒越厚如同一块米豆腐。一旁的焙纸房,纸被一张张贴在斜墙上,室温常年保持在四十摄氏度“三十多道工序,只有我和叔叔王鲁生传承下来了。”黄隆根向记者描述了浏阳竹纸的“出生”过程:将当地刚生长的楠竹笋竹砍下,经过归堆浸制后,洗出丝壳晾干,再将丝壳浸上石灰,之后漂净,再用碱蒸制成纸料,经脚磨成竹蔴,尔后用手工做成水纸,烘干后便成了一张文化用纸复杂的工艺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兼顾整个流程,黄隆根于是发动一家八口人齐上阵。虽然收入无法与在外跑运输时相提并论,但他对古山贡纸的复兴寄予厚望“这种纸无污染、不上潮、不易碎,尤其适宜书画。”黄隆根说,通过这几年的口碑相传,已有不少美术师生慕名而来,买上几叠手工纸为挽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技艺,杨福音等人发起了保护倡议,向外大力推介浏阳古山贡纸“儿子还在外读大学,他毕业之后我会让他学这门手艺。”黄隆根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抄纸,用现代方法来传承发扬这项古老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