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成为“新五化”,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党中央将“绿色化”定性为“政治任务”,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四化”为“新五化”,不仅创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确立了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能源生产水平总体偏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源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国际气候谈判压力不断增加等问题。为了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实现发展的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必须硬化节能减排指标、量化节能减排任务、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强化节能减排预警和深化节能减排措施,为此,迫切需要创新节能减排统计制度一、构建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能源核算体系是统计指标的基础,而现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只在附属表中涉及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基本没有涉及能源核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有限,不能适应节能减排的需要,因此,需要推进能源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现在,国际上能源统计核算的最新发展是借鉴物质流核算方法(MFA)而建立的物质与能量流核算(MEFA)和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基础上建立的能源核算(SEEA-E)。我国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能源统计核算的最新发展,设置能源实物流量账户、能源货币流量账户、能源实物资产账户和能源使用账户等,建立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系统核算能源生产、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等指标,为节能减排计量、统计、监测、核查、监测预警与考核评价奠定基础二、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统计没有反映全社会能源的生产、消费、调入、调出、加工、转换以及市场销售和市场供求的指标,不能有效地提供能源供需、能源管理与效率、能源与生产、能源开发与节能等决策信息,不能全面掌握能源生产、购进、消费、库存情况及发展趋势,对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与需求缺乏预测,使各级能源管理部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和考核能源消耗控制目标时欠缺依据。二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一些污染排放指标尚未纳入统计范围。三是没有全部覆盖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耗与排放。因此,我国要完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构建一个覆盖能源生产、转换、传输、消费、循环和排放等全方位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以便于将节能减排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三、完善节能减排统计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节能减排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在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及任务,选择关键性指标,构建节能减排统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确立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节能减排统计考核评价综合指数; 最后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核评价国家及地区节能减排状况。国家运用节能减排统计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考核政绩的偏向,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绿色化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四、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在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和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实现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及时监测、适时诊断、评价预报,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防范和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五、强化节能减排统计分析的制度安排。运用节能减排统计理论、方法与制度,定期分析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状况,揭示节能减排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总结节能减排取得的进展,探寻节能减排的规律,明确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措施与路径,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参与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