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物印刷上,根据印刷数量逐渐形成了3个版块:千册以上长版采用传统印刷、几百册短版采用高速喷墨印刷、几十册及以下采用激光数字印刷。出版社一般会按照3个版块的概念来选择对应的印刷服务商。也就是说,有了数字印刷的补充,出版社可以实现按需印刷,不再顾虑起印量问题。数字印刷技术在出版社的应用,在现实层面上更多地体现在它补充了传统印刷的短板。
1. 解决了传统印刷千册起印的问题。出版社难免有一些几百印数的图书,其中新版品种主要表现在有一定学术价值但属于极小众市场的图书,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如部分基金类图书、某些专家的学术专著、高端学术论坛文集、各类需出版的技术标准等;重印品种主要表现在补尾数的图书,如批量教材完工后一两个预订漏报的学校订单、属极小众市场但每年仍有少量需求的图书等。这类图书以往只能按传统印刷最低起印量印制,发行后剩余的图书搁置在书库,来年能用则用,不能用酌情报废。数字印刷能够解决起印量问题,将这类图书按需求量印制,有效减少了库存管理压力。
2. 解决了样本所见非所得的问题。教材送审需要样书、批货来不及印刷但会议急需样书、先期营销活动中经销商需要样书,样书的需求都是几册或几十册,该怎么做?在过去,要么打印后复印;要么让打样机多打几份,然后人工装订。数字印刷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内容实实在在变成书,解决了形态呈现问题。
高速连线喷墨印刷墨色问题、激光数字打印墨粉吸附力问题都是影响出版社选择印刷方式的重要因素。如果对印刷质量要求较高,或者封面的表面整饰及其他工艺较多,出版社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传统印刷。印数少的小众图书,出版社会更注重社会效益,成本不是主要因素,与其疙疙瘩瘩节省成本,不如爽爽快快把图书做得尽善尽美。
对出版社而言,越是小印量图书,其工艺越复杂、产品越精致,而那些动销快的大批量图书,为提高市场周转率,会尽量缩短生产周期,装帧设计会朝着简单、标准化模块方向做,以提高批量产品产出效率,且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风险。数字印刷定位在按需、与小订单密切相关,与传统的批量形成互补。若出版社不考虑社会效益,更在意市场经济效益,出版社又会否考虑追加小订数?基于此,大多数出版社并不会主动关注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在出版领域的盈利模式
数字印刷想在出版物印刷市场上有所作为,单纯依靠现有业务的订单分流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一些瞄准出版物数字印刷市场的供应商从解决出版社库存、断版书的特殊需求、短版书的印制成本等角度为切入点,通过提供内容资源整合服务,来实现对出版社与数字印刷匹配的资源再次利用,从而获取数字印刷订单。
有的数字印刷服务提供商会提供纸质书数字化服务(老旧文档的修复转档,无档图书的扫描存档)帮助出版社建立图书电子资源库;有的建立网络平台并与主要图书网络销售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出版社拓展销售渠道,有的在特定人群提供特定图书自助销售设备,帮助出版社实现有针对性的销售模式。数字印刷成为了其中的必要一环,数字印刷服务提供商也从单纯的生产加工者升级为全供应链的推动者。
更有走得远的数字印刷服务提供商,利用政府部门对特定类型外版图书的自贸区优惠政策,借助其传统印刷中积累的国外出版商及其内容资源,建立外版图书“按需订制+版权引进”的多层次复合型印刷外延服务。外版图书电子内容在特定平台展示,并按外贸模式销售,最终均采用数字印刷的形式印制图书。
从平台上获取订单,然后按进口产品政策获得政府认可的审读、走完审批流程,最后就可以通过数字印刷的方式印刷直接邮寄给读者。在此基础上,该书的销售数据可作为预测该书在国内市场行情的精准信息,反响好的图书即可与事先谈判确定的出版社进行图书引进贸易活动。作为中间人,不仅可获得业务介绍费,其长版印制业务自然也不在话下。
数字印刷应用亟待解决的个问题
1. 行政管理制度。在现行行政管理制度下,图书无法进行内容分割销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内容的深度挖掘,将内容限定在电子书和非图书形式的数据库中,在源头上大大缩减了数字印刷出版物的范围。因此,实现出版物的数字印刷发展有待图书内容的深度开发,而这需要图书管理体制的创新。
2. 数字印刷的质量和成本。数字印刷的大印数区间和传统印刷的小印数区间有重叠区域,一般在600~2000册之间。在印量重叠区,数字印刷因油墨等原料成本原因,并没有价格优势,如果再多几道封面整饰工艺,价格会超过传统印刷。
而且高速喷墨连线印刷因其成像原理,文字墨色与传统胶印相比还有差距,如果印刷效果接近胶印的数字印刷产品,其成本会远远高于传统印刷。而在印数重叠区域的图书一般对质量要求较高,且比较多地用到封面整饰工艺,出版社综合考虑成本、质量和交货周期因素,更多时候会选择传统印刷。如果想抢占这块份额较大的重叠区域,数字印刷需要在技术和成本上实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