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4.0时代的一大标签,3D打印的发展无疑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好的助力。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同时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发展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
12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3D打印产业大会(上海)暨首届SAMA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专业从事3D打印领域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近70位专家学者,以及近500位3D打印从业者,共同探讨3D打印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除主题演讲外,“3D打印工业与医疗”、“3D打印创新与教育”、“3D打印材料与装备”三场平行论坛举行,通过从业者之间的交流,在3D打印的具体行业发展进行热烈讨论。
如今,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人们已经“制造”出皮肤、骨头、血管、膀胱等人体组织或简单器官,这让医疗行业的一次变革呼之欲出。2015年8月《中国器官捐献指南》首次发布,称全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如果器官可以打印出来,将完美解决供体短缺问题。
据了解,日本中央社会医疗保险协议于2016年1月20日批准将3D打印脏器模型辅助手术的医疗手段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也于今年2月份明确提出关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与此同时,美国FDA相关法规已经允许3D打印模型和3D打印手术导板用于临床。这让3D打印落地民用医疗领域成为可能。
此外,在去年交付的A350客机采用了部分3D打印部件后,空客计划今年将把3D打印的客舱隔板装入客舱,并计划2018年为飞机机翼装上3D打印的扰流罩。除了航空制造领域,越来越多的民用工业开始青睐3D打印。
过去27年,全球3D打印产业复合增速超过27%,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了51.65亿美元。国内3D打印市场过去四年连续翻倍增长,2015年中国市场规模在78亿人民币左右,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