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网购狂欢刚过,快递包装垃圾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环保组织与人士呼吁民众对快递过度包装说“不”。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一袋洗衣液竟受到气泡袋、气泡枕、纸箱、胶带等层层“保护”的快递业过度包装,却受到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这一反常现象,凸显出全社会亟需对快递业过度包装现象进行纠偏。
网店对快递商品进行层层保护,表面上看,是为了使消费者所购商品不受损害,但这种过度包装除浪费资源外,更是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国家邮政局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这其中,仅胶带总长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包装物大多属不可降解材料,无论是对其进行填埋处理还是焚烧处理,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过度包装之害显而易见,为何其却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呢?具体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从流通渠道而言,其与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网店、快递企业、网购买家等四大环节都有关。以网店为例,为能获得买家“包装严实精当”的好评以及降低快递企业暴力分拣的破坏率,一些网店的快递包装越来越“高大上”,几乎每个包裹都是气泡袋、气泡枕、报纸、泡沫板、包装盒等齐上阵加以保护。加之,在绿色包装材料的成本大大高于“不绿色”材料的当下,在未出台强制性规定前以及监管疲软的情形下,网店往往拣便宜的买。
令人欣慰的是,推动快递绿色包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比如,今年8月,国家邮政局专门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快递行业走绿色物流路线,提高快件包装领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装耗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这无疑为中国快递指明了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已在研发、采用各种绿色环保材料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比如,浙江宁波一家企业研发的由玉米淀粉制成的新型快递填充材料,埋到土里会自然分解成“液体肥”,而其成本仅为塑料发泡物的一半。
不过,由于公众环保意识较弱、快递公司主动回收意向不强,特别是绿色包装标准滞后等诸多问题的制约,中国快递真正迈上绿色发展的轨道尚需继续努力。除了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快递员的文明分拣与包装培训,建立完善的包装垃圾回收体系,对快递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外,最为关键的是,应尽快出台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对相关法律法规补强补漏,设置程序、门槛,将有毒、有害、过度豪华的包装物挡在快递行业门外,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