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在山东农村生活过,目睹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多年后他痛苦的反省:
荷兰人把家乡改造成精美的牧场,而我们的乡亲又在自己的土地上干了什么? 日复一日,他们以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往山上推粪。这种做法,除了把山堆得更高,使以后推粪变得更加艰难外,完全不知道意义所在。他们倒是在提高推车技巧方面不遗余力,达到了杂技的水平。
这就是此刻我的感受。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大脑在想着怎么让人们多点几下广告
最有理想的人在想着怎么多赚点钱
最有体力的年轻人在熬夜卖货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用尽所有力气
只为多推一点大粪上山
中国印刷=“推粪上山”
小编作为一个“金牌中庸份子”,对任何偏激的言论都充满了辩证客观的“仇视”。正如王小波所定义的,荷兰人把家乡改造成农场是高端的、应该被称颂的;而国人农民叔叔的耕种却被认定为低端的、应该被摒弃的,否定淳朴、憨厚本质的“金身”,又何来其勇气谈论对“荷兰农场”美好的向往。下乡知识分子只能是下乡知识分子,只负责脱离现实和历史传统的根基,画一条千里迢迢的长路。
说回印刷,“推粪上山”却真正的存在这个行业之中,行业就是系统,同在印刷系统中,产业环境共处一个社会背景,政策、生产流程、需求客户、以及机器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此多的同等要素也就决定了印刷企业可以在各个要素点拉开差距,也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是“建农场”还是“推粪上山”的问题!
深入分析中国印刷未来发展轨迹,印刷则独立于中国改革开发后,有别于其他制造业的“现代史”,从上海印刷业的在中国落地开花后,昌盛一时,到苍南人的包装,漫山遍野,甚至泛滥成灾。中国印刷在追逐“高生产效率”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就像王小波口中的“推大粪上山”一样,不断的借用“体力”(人力成本)的消耗,与工业制造稳扎稳打相异,也正因其“市场主义色彩”严重,而赢得“印刷制造大国”的称号,也算实至名归。
而“荷兰人高端农场”就像是德国的海德堡和高宝、日本的小森,三者从技术上引领了印刷行业的生产方式。他们的设备把理想转换成生产现实,这种高超的创价值的背后,是他们对商业意义的理解和执行。
思想境界决定谁在谁的身后
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都在传诵一个热议观点,那就是“工匠精神”,其实这一观点的精神母体就在德国, 这种精神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工作场所都可随时感受到。一位教授亲述,他曾于1985年至1987年在德国进修学习,后来又经常去德国考察访问或研究、讲学,对此深有体会。德国人严谨守时,上班时间不做私事、不打私人电话,办事中规中矩,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程序;医生看病、工作会见都提前约定,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干活时聚精会神,旁若无人。
有一次笔者在慕尼黑火车站候车,看到一个工人在装一扇铁门。他把门槽里的碎石、杂物一一清除,然后用毛刷把灰尘一点一点扫干净。那情形不像在干粗活,而像在做一件工艺品,着实让人感动。正是有这种普遍化的“工匠精神”,保证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打响了“德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德国的汽车、精密仪器、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享誉全世界,德国产品成为质优价高的代名词,使得德国长期保持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德国产品为德国赢得了 赞誉和尊重。
中国印刷行业的“推粪上山”问题
如果一味的把“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套词来安慰自己,未免有点生涩,印刷从“中等利润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迫切和过于激进的竞争力,都难以真正的把“工匠精神”从口号和宣誓中解救出来。企业主对“资本累积”过于重视,更难以把企业放在放在一个精神高度,转而言之,资本累积本身就是企业成长的“无用功”,并不会有任何有价值观的植入和思想的变革。
放眼中国印刷市场,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和北人集团还未能代表中国印刷业在国际舞台上撑起多少脸面。印刷企业主还是在疯狂的迷恋着德国机器,这并未是“杀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单从近期印刷现状来看,物价上涨、恶意竞争、价格战、低环保等问题,都体现了中国印刷行业整体环境的不健康,当然,市场经济不受控因素也导致事件的恶化,伴随政府整顿和市场”优胜劣汰“,一批无良印企的消亡已成必然。
在此小编也奉劝印企主,诸君必须注意品牌营造,印刷资源的大企业垄断时代也逐渐到来,如果企业还停步于“见利就干”的阶段,不转化创新思维,更大行情变动之前,企业利润平衡会更加举步维艰。在此,小编做一个深刻且清晰的总结,“推粪上山”和“荷兰农场”就是“居安思危”这条心理防线的问题,因为,印刷行业乃至2017年中国经济会更加复杂和多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古人言,也终将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