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版印刷术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的“人类活化石”。近日,本报与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杭集镇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扬博大讲堂”走进杭集,从事古籍版本鉴定四十多年的刘向东,以“扬州雕版古今谈”,畅谈了其多年来对中国古代印刷史的研究心得。
唐代扬州就有可能使用雕版印刷
刘向东说,唐初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最早在民间被使用,而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的记载是五代的冯道。
据刘向东研究,最早记载扬州有雕版印刷的文献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和《禁版印时宪历奏》。由此,他推断,唐代扬州就有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到了宋元时期,扬州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技术。
扬州雕版印刷的巅峰在明清时期,刘向东说,康熙年间出现专用刻书字体——馆阁体,馆阁体的代表作品就有在扬州雕版刻印的《全唐诗》。
奉旨刻印《佩文韵府》获康熙好评
刘向东说,清初,扬州随着运河的漕运盐运的兴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商贾聚集在西至仪征东至江都一带的长江沿岸。商业的巨大发展推动着文化事业的发达。扬州的雕版印刷一直不绝如缕,自从曹寅奉旨在扬州开局刻印《全唐诗》以后,扬州的雕版印刷技术突飞猛进,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在编撰《全唐诗》之前,曹寅为了统一版式统一字体,集中一批写手习写当时刚刚流行的馆阁体,使得多人所写的馆阁体如一人所写,笔画间架极为一致。据估算,扬州诗局仅仅参与雕版的工匠就超过百人。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刻印好的《全唐诗》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
刘向东表示,这是扬州人较为熟悉的扬州诗局刻印《全唐诗》的故事,但是曹寅奉旨在扬州设立书局刻印《佩文韵府》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据相关史料记载,完成《全唐诗》任务后不过几年,康熙又将自己编撰的《佩文韵府》发往扬州。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承旨在扬州设立书局,近20000个筒子页的《佩文韵府》,比《全唐诗》的多了一倍。据测算,扬州书局刻印《佩文韵府》时光是刻字工匠就有200多名。
扬州雕版印刷传承得益于文化坚守
谈及清末雕版印刷全面凋零和扬州的雕版印刷技术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刘向东分析,清代晚期,随着政权的衰落,西方新型的石印铅印技术的东侵,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业逐渐凋零。由于西方印刷术首先影响的是沿海的大城市,继而向内地大城市辐射,扬州属中小型城市,雕版印刷退出舞台的步伐要明显缓慢。所以直到民国年间,扬州的雕版印刷尚在被许多书坊或私人继续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扬州因为成立了广陵古籍刻印社,需要用雕版刻印各种书籍,又重新将已经解甲归田的掌握雕版印刷技术的各色工匠集聚在一起,在大量生产线装雕版印刷书籍的同时,薪火相传,将全部雕版印刷技术完整传递下来。
刘向东感叹,扬州传统文化昌盛,源远流长,雕版印刷技术在扬州的保存得益于扬州人对文化的坚守,“可以说,扬州完整保留了汉字系统写刻印装所有工序的工匠和技术,并完善了扬州传统雕版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