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出版物在城市传播受到遏制后,地处僻远监管薄弱的农村地区,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
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继6月公布“护苗2016”专项行动的第一批案件后,再次公布一批案件。两批案件中,除查办的制售非法有害少儿类出版物案或侵犯著作权案外,还包括多起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
从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受到有害信息侵害的主要渠道之一。而此前一些地方披露的信息显示,淫秽色情等非法出版物传播还呈现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护苗行动”等措施的强力推进,不少地方的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在高密度巡查之下得到有效净化。截至8月底,在今年中小学生秋季开学前的一轮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大检查中,全国查缴各类非法有害少儿出版物44.1万件。
然而,非法出版物在城市传播受到遏制后,地处僻远监管薄弱的农村地区,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通过传统违法手段牟利受阻后,隐身网络空间肆意作恶也不再鲜见。
打蛇打七寸,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样必须盯紧薄弱环节。
当前,农村等基层地区执法力量偏弱,有的贫困地区甚至面临“办不起案”的尴尬。与之对应的却是农村地域广阔,大量留守少年儿童缺乏有效监护且自身甄别能力差的现状。这令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同时,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手段繁多,不仅服务器往往设在境外,频频更换域名、IP地址等更是犯罪分子逃避打击的惯用伎俩。而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又将非法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危害成倍放大。
当前,“护苗行动”成绩斐然,同时意味着下一步的工作可能更为艰巨。只有打防结合,才可能正本清源。无论是边远农村地区也好,互联网空间也罢,文化阵地的争夺始终符合“此消彼长”的规律。
为此,在“护苗行动”继续深入推进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少年儿童文化活动载体,挤占非法出版物传播空间,才能真正构筑起遏制有害信息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