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中国近现代出版的摇篮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版业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海也不例外。
追溯近代历史,上海开埠后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有赖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外开放、经济发达等都为其出版业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897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加之大同译书局、广智书局、新世界小说社等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的大规模涌现,上海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中心地位正式确立,在此后几十年的风云际会中,这一中心地位日益强大。
1912年,明国元年,全国第二大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中华书局在上海创立。随后,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也陆续在上海开业,至此,当年全国出版界公认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商中世大开”全部在上海面世。据当时数据统计,1936年,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三家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册数就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71%左右,可见上海的出版优势之明显。据史料记载,1920-1935年间,上海出版机构有130-140家左右,良友图书公司、时代图书公司、文化生活出版社等其他书局虽在规模上无法与五大书局相比,但也各具特色,有很大的影响力。
清末明初,中华书局等几大实力雄厚的出版机构相继在上海成立,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出版史的中心
从业人员众多,出版资本雄厚,借助自身强大的力量辐射全国,彼时的上海,称之为“出版之城”也算名副其实。然而,出版业兴衰从不是孤立的,这一时期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与其租界的背景和较为成熟的文化市场密不可分。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不少编辑出版印刷机构毁于战火;几大书局也纷纷将出版重心迁离上海,战后的上海出版业几乎是从头再来,经历了极其深刻的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出版中心,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城市,仍保留了相当的出版资源优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带来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上海出版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其在全国出版业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资料统计,解放初期,上海的出版社有300余家,出书品种达5388种;在1949-1979年间翻译出版的5大洲47个国家的1250多部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上海出版的有710多种,占总量的56.8%。此后,上海私营出版机构逐渐被纳入到国家的计划出版体制。20世纪50年代,上海国营和公私合营的出版社共有20多,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上海出版机构年出书品种约为6000多种,在全国同期图书品种上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今生:重组的出版格局
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上海出版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上海两大出版企业诞生,并日益成为上海出版业整合资源,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199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简称“上海世纪”)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出版集团。此后,上海世纪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又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个实现改制的股份制公司。目前,旗下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6家出版单位,以及上海商报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宏图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朵云轩(集团)等20家文化传媒及其他行业成员单位,还有6家海外公司。
而承继了新华书店70年的光荣传统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经过一系列股份制改造,2006年借壳上市,搭建资本运营平台,成为中国出版发行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其传媒资本运作上的大胆创新,对当时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开辟了一条新路,给传媒人带来诸多惊喜,并由此引发了中国传媒企业的上市热潮。新华传媒目前已形成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代理、电子商务及传媒投资等业务板块。
上海世纪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大幕,新华传媒走进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传媒企业上市的先行者。在求变求新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出版仍然走在全国出版行业的前列,据上海新闻出版局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值844.8亿元;2013年实现1475亿元,同比增长7.8%。坚守出版阵地的同时,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坚守主流阵地,致力于打造精品图书,推进全民阅读、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发展民间资本等。
作为上海出版业主力军的两大企业,上海世纪与新华传媒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大企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势头稍显缓慢,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海出版作为全国出版重镇地位有所削弱。
世纪出版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大幕,新华传媒走进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出版传媒企业上市的先行者。在创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出版仍然走在全国出版行业的前列,据上海新闻出版局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值844.8亿元;2013年实现1475亿元,同比增长7.8%。上海出版在坚守出版主阵地的同时,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致力于打造精品图书,推进全民阅读、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发展民间资本等。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发布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当中,上海以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分1.0077排在全国第6位,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6.7%,约为1155亿元;资产总额在全行业占比为7%,约为1455亿元;利润总额在全行业占比4.6%,约为61亿元。
上海出版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转企改革后全国出版业竞争加剧,上海在的优势不再明显。这一点,从近年来上海各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的码洋占有率和新书品种数等数据可见一斑。目前,包括上海世纪旗下26家出版社以及易文网在内,上海共有38家出版单位,据开卷数据统计,除易文网外,2015年无论是码洋占有率、动销品种数还是新书品种数,上海各出版社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的排名均在TOP30之外。各社2015年码洋占有率均在1%以下,其中高于0.2%的共有7家,0.1%-0.2%之间的共有13家,其余的码洋占有率均不到0.1%;在图书动销品种数方面,上海各出版社均在1万种以下,其中有4家高于5000种;而在新书品种书方面,只有两家新书品种书超过了1000种,有3家不足100种。
而上海周边城市如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出版集团或单体出版社发展迅速,甚至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已超越上海世纪。如2015年江苏凤凰传媒码洋占有率3.35%,湖南中南传媒2.92%,湖北长江传媒2.91%,均排在上海世纪之前,此外,浙江、山东等地出版业也在迅速崛起,上海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日渐严峻。
开卷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出版社的码洋占有率排行榜上,遥遥领先的是两家大学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上海交大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在各项数据排名当中,两家大学社均以相当大的优势稳居前两名,上海交大社2015年码洋占有率在上海地区高居榜首;而华东师大社则在动销品种数与新书品种书方面分别以8193种和1144种位居第一。近年来,上海的大学出版社依托优质的高校资源迅速崛起。如,2016年上半年,上海交大社实销图书200万册,码洋7800万元,同比增长23.21%。此外,上海大学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社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也有显著提升。可见,上海名校云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各大学出版社的宝贵财富,特别是教材教辅以及专业图书在上海出版业中所占份额较重。
另外,新华传媒近几年的业绩也出现了一些波动甚至下滑。在图书发行和报刊经营规模及盈利能力方面,新华传媒均处于上海龙头地位。但放眼全国出版上市公司,新华传媒的实力还有待提升。2015年新华传媒总资产43.2亿元,同比下降25.87%,是2015年全国15家出版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负增长的出版集团。其净资产25.59亿元,增长率最低;主营业务收入也比2014年下降了22344.14万元;除图书业务基本保持稳定外,报刊发行与广告收入等均持续下滑。可见,作为中国资历最深的出版发行上市公司和上海出版业的中坚力量,新华传媒也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发展瓶颈。
民营资本发力 实体书店向好
虽然上海出版业整体规模不大、发展趋缓,但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却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出版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人员配置日渐齐全,管理逐步走向正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据上海新闻出版局统计,2014年上海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约计150家,注册资金数千万元,从业人员约4500人左右,年出版品种约计10000种,有10多家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的销售码洋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如2015年底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并购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成立10余年来在引进世界优秀图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人陈垦与中南传媒合资成立的浦睿文化成立于2011年,推出了《此生未完成》《一个一个人》等极具个性和文艺气质的出版物,逐步形成了“小而美”的个性出版传媒品牌。
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的崛起为上海出版业注入了新鲜力量,同时,国有出版机构与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在策划出版方面的合作,也是出版界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上海这样一个兼收并蓄的城市,民营出版力量的壮大将会为上海出版解放思想提供新的动力。
除此之外,上海还逐渐成为全国出版单位和书店异地拓展的目标地之一。近年来,不少民营书店落地上海,在“海派”氛围中孕育上海特色。如钟书阁、MUJI BOOKS、西西弗书店、大隐书局等等。随着民营书店不断增加,整个上海的实体书店行业近年来暖流涌动。大约在四五年前,上海实体书店陷入“歇业多开业少”的窘境,一些地处城市标志性热闹路段的知名书店,因为业绩衰退又租金高昂而相继搬离。此后的几年时间,一系列政策管理办法相继出台。2012-2015年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动用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以资助和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了百余家实体书店。如今,无论上海本地书店还是外省书店拓展至上海的分店,无论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无论大型综合性书店还是专、精、特的中小微书店,上海都以开放的姿态、严谨的规划、丰富的资源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上海图书公司艺术书坊被评为2015上海十大最美书店之一
唤回信心 创新激发活力
如今的上海出版在全国出版业中的地位不如20世纪初时那样耀眼,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颇深,特别是解放后至今,北京不可撼动的政治文化地位使其占据了出版业的绝对发展优势,而上海出版业则逐渐从“全国的”变成了“上海的”;同时,作为直辖市的上海,与周边大省相比,人口规模较小,教材教辅市场也相对较小,收入及规模相应的也大打折扣。此外,体制改革阶段的魄力不足也是导致上海出版优势削弱的原因之一。
但除了历史与地域等原因外,我们应当看到,上海出版业在经济体制改革阶段魄力不够,速度较慢,在出版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缺乏大动作,力度不足等等,也是其势头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阻碍了上海出版业此后的发展壮大。
总之,互联网时代,上海出版要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直面挑战,下大力气整合资源,用创新激发活力。据悉,2010年上海新闻出版局曾提出以八大举措力推出版业转型,出版重镇向出版强市迈进,大力实施上海出版振兴工程、上海出版原创工程、上海出版创新工程和出版人才凝聚力工程,把上海建成“产品强、产业强、管理强、人才强”的新闻出版高地。在政策指导下, “十二五”收官之际,上海世纪全年书报刊音像电子产品造货总码洋33.68亿元,图书发货总码洋28.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8亿元,利润2.07亿元,总资产66.91亿元,净资产37.29亿元;在主题出版、数字出版、走出去以及艺术品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出版业曾有过辉煌历史,也曾遇到发展瓶颈,未来,这座国际范儿十足的大都市迫切需要基于自身优势直面挑战,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主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面对互联网与数字化冲击,上海出版业将如何逆势上扬突出重围,能否重振出版雄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