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要围绕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思想交锋。一是当前全球化发展处于十字路口,其未来趋势可能会继续还是会逆转?未来全球化趋势是去还是留?二是影响全球经济持续八年复苏乏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全球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还是其他因素?三是全球经济格局是否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可能持续10年的全球结构性调整变化的影响,还是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可能持续65年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变化的影响,或者是前工业化或工业化以来可能持续近500年的世界经济格局重大历史性变化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全球化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正在出现新一轮的变局。下一步有两股力量,一股力量要把全球化往前推,一股力量是要逆转全球化。这一轮全球化经历了全球开放红利普遍享有,到全球非理性繁荣,然后到现在全球化红利明显大幅度下降的新时期。中国下一步要努力取得的,一是全球市场的领导力或者主导力,二是全球规则的领导力和主导力,三是全球经贸调整责任的担当者和领导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全球化总体趋势未变,但全球化进入到减速和转型的新阶段。全球化上半场的重大缺陷就是缺少普惠、共享、包容的发展主题。中国只要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新特征、新规律,就依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认为,全球经济存在着长期停滞的风险,全球化“没有结束”,但是他认为大规模、高标准的区域化,可能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新趋势。
中银国际研究中心董事长曹远征认为,未来,全球化走向包容是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彻底翻盘。今后全球格局的变化,可能至少是65年全球治理与改革的长周期的变化,甚至可能是500年这一轮现代化的反思和重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全球化步伐相对来说减慢了,这给技术扩散的效应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资本配置的效率也在下降,这不利于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搞国际产能合作,倡导设立金砖银行、亚投行等则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加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任海平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既有短期的调整、改变,更有长期的变革。西方主导世界经济规则、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已经开始走向结束的阶段。未来有可能的或者更希望的是世界各国共同管理、治理和推进全球的发展。
本次论坛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每季谈的首次活动,今后每季将举办一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主持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