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当下电子书平台面临的最大困扰——无论哪个平台,都不敢说自己的书足够多了。的确,面对每年40多万种图书的海量,国内电子书平台最多十几万种的电子书,是有点“不够看”。
一个好的趋势是,一些思维领先的出版社及图书公司已经做出了改变,并从中受益匪浅。根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调查,人民邮电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3300种,其中有1500多种新书能推出电子版,纸电同步率达到50%左右,中信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纸电同步比率也在这个范围内。一些图书公司的纸电同步率更高,比如读客,其纸电同步率高达85%以上。
纸电同步给出版社及图书公司也带来了极大收益。根据一些出版社的反馈,现在电子书的收入真的已经“见到真金白银”了。这也意味着,电子书离大跨步发展为时不远了。
先行者现身
收入增加了不是一点点,而是几千万元
4年前,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决定开始做纸电同步。于是在卖纸书之余,读客又多了一份电子书的收入。这份额外的收入第一年是几十万元,之后逐渐增加,直到现在的几千万元。
我个人的判断是,在未来5年内,纸电同步这一领域国内会产生几家利润过亿元的企业。”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总裁刘按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在推出“爆款”图书方面颇有经验的读客,之前卖纸书就很挣钱。但让刘按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电子书能多赚这么多。尝到甜头后,他把纸电同步上升到了公司的战略层面认真思考,因为“如果不想清楚,赚的钱就是有限的。”
人民邮电出版社也有同样的打算。去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了3300种新书,其中1500多种都出了电子版。按照人民邮电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安达的想法,他恨不得把所有图书都电子化。由于版权引进等难以解决的原因,他只能暂时按下这个遗憾。
但在能力范围内,安达对于电子书不遗余力。今年年初,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推出了200种新书,安达要求这些新书全部实现纸电同步。
“根据人民邮电出版社近3年的运营数据,纸电同步后仅去年效益就增长了30%。”早在去年10月,他们就“把全年的任务都完成了”。不仅纸书卖得好,电子书同样卖得很好。安达认为,这是一个1+1>2的事实。“纸电同步是一个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讨论1+1如何大于2甚至如何大于3的问题。”
对于纸电同步,刘按要求读客“有电子书的全上,没有电子书的赶紧补,还没有签的纸书必须要有电子书。”根据他的判断,“未来纸电同步率会越来越高,以后没有电子书我基本就不签了,只签纸电。本来一份合同可以赚两份钱,我为什么少赚一份钱,没有必要。”刘按的说法,最能体现这些做纸电同步的出版人的想法。
新读者出现
有一些只读电子书的人,并且这群人越来越多
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随着数字阅读的日益普及,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他们对于电子书的追捧已经超过纸书。
“如果你的儿童时代是从读电子书开始的,以后还会有人觉得读书一定要读纸书吗。”对于一些出版社没法做到纸电同步,或者对电子书有顾虑的态度,译林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张远帆认为,这种顾虑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我们在这个潮流当中会遇到一些逆流,但我们要想办法使得大家对未来的走向看得更清楚”。
刘按更是直截了当,他把现在的读书人分为三类:只读纸书的人,纸书和电子书都读的人,以及只读电子书的人。这三种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不做电子书,就会损失后两种读者人群。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他会“用心地服务后面的两种人,就是纸电都读和只读电子书的人”,因为这两种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推出电子书之后,安达也发现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读者范围更广了一些。“我们的用户以一些理工科男性为主,这部分读者几乎从不去实体店,也不太会去网店买东西,更多的是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通过口碑去买东西。你如果上了电子书,或者用电子版的形式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这些互联网用户都会知道你的东西,相当于当年你的书在书店码堆一样,被他触摸到了。”这样自然会增加阅读。
平台方助力
说服出版社多出电子书,甚至帮他们谈版权
出版社之外,电子书平台更是为纸电同步“摇旗呐喊”。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的团队,帮助出版社分析哪些书适合做成电子版,哪些转码技术更适合,甚至会帮助出版社去和作者谈电子版权。
据介绍,在美国西雅图,亚马逊的这个团队有11个人,他们会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去帮助出版社找出哪些纸质书还没有电子版,再根据这些纸书销量排出优先级,帮这些出版社把纸书做成电子出版物,拿到亚马逊的平台上。目前,这个小组也与中国团队一起合作,帮助中国的出版社找出哪些纸质出版物应该以更快、更好的速度来做成数字出版物,提供给中国的读者。
在技术方面亚马逊也投入不菲。采访过程中多家出版社表示,目前亚马逊提供的转码技术对于减少出版物转码差错率很有帮助。
另一家电子书平台掌阅则通过提升出版社电子书收益比例,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推广等措施,一步步说服更多出版社把纸书转化成电子书去卖。
“电子书依托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对纸书有很好的传播作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物流成本,达到率也远高于纸书。”掌阅科技联合创始人贾生亭介绍说,掌阅合作发行了彼得·蒂尔《从0到1》,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安妮宝贝《月童度河》等重磅图书,入围雨果奖的郝景芳《孤独深处》还先于纸书1个月销售,这些图书都在纸书和电子书销售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纸书上线后依然销售上升,达到甚至超出了出版社的预期。
亚马逊也是如此。据了解,Kindle平台上的《乖,摸摸头》《岛上书店》是纸电同步发行的案例,其纸书和电子书的销量都同步大幅度增长。从亚马逊2015年的年度电子书榜来看,《乖,摸摸头》电子书排名第五位,纸书排名第七位;《岛上书店》电子书销量排名第13位,纸书第三位。足见纸电两个版本对销量的互促作用。
有哪些制约
技术不是问题,更新理念最关键
发展至今,纸电同步已经几乎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技术方面有优势的人民邮电出版社,几乎靠一己之力就能搞定所有数字化方面的问题。即使对于技术不擅长的出版社,通过外包数字加工公司等,也可以轻松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对于出版社而言,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观念。
任何一家出版社在做电子书之前可能都会先算一笔账。据记者了解,一本纸书转化为电子书,成本大概为数百元。专业书会多一些,大概上千元。在没有产生收入之前,大多数出版社对这笔额外的支出都会犹豫一下。
但安达认为,这是一个市场博弈的过程。现在来看这会是一部分支出,但“当我做到几千万元电子书收入的时候,这几百元、1000元的成本就会被分摊掉”,因此,这是必须投入的一部分。
出版社之外,一些作家也在图书电子化方面顾虑重重。比如村上春树这样的知名作家,尽管出版社花费了很大力气去谈,他们却始终不愿意做电子书。除了这些作家外,张远帆表示,他“把所有能签的都签了”。
从整体市场来看,目前电子书的盘子还是不够大。“出版社是企业,肯定要考虑怎么挣钱。当纸书的市场发生变化,电子书的市场爆炸式增长的时候,所有这些顾虑都会消散。”安达认为,纸电同步是势,顺势为之才是大势所趋。
安达根据这几年国内电子书市场发展的势头预计,在5年之内电子书有可能就会有一次爆发的时候。在此之前,他建议传统出版社“不仅是在思想上,在商业上、产品上、运维上都做好准备。”因为“一旦某一天吹冲锋号的时候,市场可不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