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印刷成本的上升(环保成本、用工成本),喷墨印刷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加之其成本的逐渐下降,总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或许也就是三五年的时间,喷墨印刷就会出现CTP爆发应用的场景。
关于走向未来,我想展开谈三个话题。
第一,关于喷墨印刷。其出现之后在印刷行业引发了很多争论,喷墨印刷到底会占据怎样的地位?是传统印刷的补充还是终结者?结合这次在德鲁巴展会上看到的情况谈点看法。
大约2004年开始喷墨印刷零星出现,北大方正2005年进入这一领域,已推出3个系列15个型号产品,在细分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在今年的德鲁巴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印刷机大佬们通过与数码厂商合作的方式加入了喷墨印刷领域,像海德堡、高宝、曼罗兰、小森都把喷墨印刷机作为展示的重点。
喷墨印刷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某些细分领域,喷墨印刷确以已取代传统印刷,像大幅面广告喷绘领域便是如此,现在几乎是喷墨印刷的天下。陶瓷印刷则从3年前开始,从丝印转向以喷墨印刷为主。我们认为,随着传统印刷成本的上升(环保成本、用工成本),喷墨印刷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加之其成本的逐渐下降,总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或许也就是三五年的时间,喷墨印刷就会出现CTP爆发应用的场景,成为一个主流的印刷方式。
第二,关于传统印刷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其中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印刷品与数字世界相结合?我们进行了可变二维码的实践。二维码是连接纸质印刷品与移动互联网的典型载体。借助二维码,信息发布端的厂商可以与自己的客户群直接建立起联系,而不用像以往那样要通过多道中间环节。
第三,关于POD。美好的故事虽然讲了很多年,但事实却是,上了POD线的企业日子并不是那么好过。这个问题应该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去解决,而不仅是印刷环节,至少还要包括出版和发行环节。举一个例子,河南出版集团要求旗下出版社把活发给河南新华(配有高速喷墨轮转数字印刷机),工价依然按照传统工价来结算,所以对出版社来讲,成本并没有增加,同时又考虑喷墨工价高的现实,集团给予河南新华一定的补贴,所以对印刷厂来讲,也不是亏本的买卖。那么,集团得到了什么呢?一方面,节省了库存成本,另一方面,鼓励了更多的个性化出版。要知道个性化小批量的出版,其利润率是比较高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POD都是印厂在做,但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改造力度很有限,发行依然没有变化:还是先铺货,没卖完的货成为出版社的库存。POD真正要想成为一个业态,应该从发行开始。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全国很多的POD设备(点)连接起来,就像银联的运作一样,银行卡可以跨行取钱,只不过要支付手续费,通过版权保护的方式做本地物流。数字物流几乎没有推广成本,我们认为唯如此,真正的POD春天才能到来。
非常希望我们的协会、行业能够在实践印刷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强,我们也非常愿意与更多的企业合作,配合协会开展多方面的工作。
从国内几大胶印机制造商的情况来看,不少已经停产甚至破产,还有的选择转产,仅有为数不多的坚守者。这样的“沦陷”,不得不说是国产胶印机制造的悲哀。一个产业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很正常,关键是,置身其中的企业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成为剩者。
眼下传统胶印机市场正处于困境之中。大族冠华是传统印刷机制造商,2012年收购日本筱原。在胶印机发展高峰期时,以四色机为例,1个月能销售20-30台,但现在则遭遇断崖式下跌,仅能售出5台左右。这也使得我们陷入了业绩下降、资金紧张的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经济及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二是印刷业前几年投资过度,尤其是在印前和印刷领域,以致现在出现产能的巨大过剩。从国内几大胶印机制造商的情况来看,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者,不少已经停产甚至破产,还有的选择转产。这样的“沦陷”,不得不说是我们国产胶印机制造的悲哀。
怎么看待印刷机的未来,我们自身又该如何生存、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做调整。我们的看法是:坚定信念,印刷永远存在,坚持到最后就会有机会。至于具体的做法,一是全面收缩传统胶印机产品,聚焦75规格、92规格、106规格等重点出口机型;二是加大新产品激光模切机的开发力度。从本届德鲁巴的情况来看,传统胶印机已经做到头了,很多厂家都在转向印后,放眼望去均是印后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个人认为,本届德鲁巴其实可以称作“印后”德鲁巴。行业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前些年印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因此,走到今天这种境地,面临产业调整很正常,问题在于,企业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成为剩者,这一点很重要。大族冠华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商务、包装、标签领域的激光模切机产品。其中,卷对卷系列已获得大量销售订单,单张纸系列也有不错表现。与进口产品相比,在性能差不多的前提下,我们的价格仅是其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大族的激光技术加上我们多年的胶印机生产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所在。
最后我想谈谈对行业的两点思考。第一,对如何树立信心的思考。去年底我们在深圳做了一个路演,本想借助新三板筹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但是我们的路演失败了,没能筹到一分钱。在一些投资人眼中,提到印刷就是夕阳产业,这让我们感到无奈和悲哀。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大多是机器人、自动化、互联网,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印刷业则没有多少信心。第二,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思考。据我们了解,像欧盟、日本对其制造业有很多实际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欧盟,当地印刷厂想买新的装备,可以向国家申请相关补贴,同时将原有的装备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最终自己以较小的代价拿到高配置的装备。这不仅提升了本地区印刷产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也扶持了印刷机制造企业。在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则更大。照此下去,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推行股权社会化,要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思想,二是组织架构,三是管理模式(或业务模式)。
受主办方之托,我要跟在座各位分享的是中科印刷的股权社会化实践体会。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原名中国科学院印刷厂,1957年建厂。工厂不大规格很高,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被称作全国的红旗厂,1984年被国家统计局定为全国500家大型印刷企业之一。在国内书刊印刷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外文字母最全的是外文印刷厂,公式表格最强的是中国科学院印刷厂。改革开放后,书刊印刷全面进入市场化竞争,与不少身处北京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的境况相似,我们也遇到了发展中的困惑与瓶颈。
中科院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一个国有控股公司,管理中科印刷等直属企业,推行的正是“股权社会化”的改制模式(也即混合所有制)。具体的思路是,管理层参股,引进社会企业,做大做强。多方考察沟通后,我们引入了北京国彩(期刊印刷企业),联合经营,完成了股权社会化。这三年来,我们每年上一个大台阶,现在产值已达到3个亿。
推行股权社会化,要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思想,二是组织架构,三是管理模式(或业务模式)。思想方面,主要是一把手的头脑要清醒,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组织架构方面,要严格执行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股东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等这些制度要建立健全,做到有章可循。管理模式(或业务模式)方面,要做到优势互补,中科印刷厂在黑白印刷上有优势,最多的时候有130多种期刊,国彩在彩色印刷上有优势,两者结合就是优势互补。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股权架构已基本形成:中国科学院占股43%,民企占股42%,管理团队占股15%。目前企业运转情况良好,大家也很珍惜。中科院的意思是:你们运作得越好,我们放权也就越多,总的来说,就是要把企业完全推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