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人的错误在于该坚持的没有坚持,该放弃的没有放弃,所以我们有时会纠结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我想说,数字印刷这条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
刚刚落下帷幕的drupa 2016,让很多印刷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数字印刷的风暴会不会再一次排山倒海地向我们袭来。针对此,我有三点思考:第一,数字印刷的技术水平确实是在大幅度地提升;第二,极具竞争力的数字印刷产品是不是已经出现,并开始应用于中国的市场;第三,数字印刷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想着重谈一下第三点,即数字印刷的商业模式。所谓的商业模式至少要包括几个方面:1. 基础要素,这个是经济学上的概念;2. 初步判断,包括今天的判断、明天的判断,其是动态的;3. 现在看到的代表模式;4. 困境和问题;5. 如何算账。
就目前的数字印刷而言,代表模式至少有四种。第一种,是一条生产线的模式。第二种,我认为应该是个性需求加连锁。第三种,我们称为互补模式,即在传统印刷的基础上加一个数字印刷的概念。由于纯粹的数字印刷模式在技术、经营、人员管理,甚至算账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印刷模式不太一样,所以互补模式对于我们而言,可谓一种安全且经济的模式。第四种,即全产业链的模式。不管选择哪种模式,对于印刷企业而言,困难和问题都是存在的,如成本问题、标准问题、人才问题,以及政府的支持等。
如何算账是商业模式中的一个关键,现在往往是产业链上的各环节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印刷企业算印刷企业的账,出版社算出版社的账,实则一条产业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算法。这就要求印刷企业和出版社可以坐在一起来算这个账,算一个总账,一个整个产业发展的账。或许,有些印刷企业会有异议,认为不同的图书可以有不同的定价,为什么印刷费是固定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施加不同的定价,但这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江苏凤凰仍然致力于对POD生产线,尤其是彩色线的实践摸索,尚未有一个绝对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值得肯定的是,整个印务板块的利润呈现出了大幅上升的态势,而这个利润的上升,让我们对整体传统业态的转型充满了信心。柏拉图说,人的错误在于该坚持的没有坚持,该放弃的没有放弃,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纠结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此时我想说,数字印刷这条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
现在这个时间段,企业不应盲目地扩大规模,摊大饼,要考虑专业细分,使每一个链条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既保证企业的灵活应变性,又保证大批量的产品业务,以较高的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
盛通本是一个民营企业,依托设备投入、资金杠杆,把企业做大、成功上市。记得刚上市时,公司的印刷业务主要有三类产品,图书、杂志和商业印刷产品,杂志业务占主营收入的70%有余。这几年,杂志业务逐年下降,如今只占主营收入的20%有余。于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找到一条适合盛通的业务成长之路,在夯实自己主业的基础上再去论成长。
今年,我们的整体情况还算不错,经过连续三年的下滑,一季度利润同比开始增长,预计二季度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态势。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我认为在现在这个时间段,企业不应盲目地扩大规模,摊大饼,要考虑专业细分,使每一个链条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既保证企业的灵活应变性,又保证大批量的产品业务,以较高的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放大来讲,我认为整个印刷业也需要这样一个思路,即让每一个企业发挥其最擅长的东西,做到最专注。
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无论怎么发展,一定不能让自身臃肿,加之现在90后、80后的年轻一代,更希望得到尊重与认可,欣赏直接简单,所以扁平的组织管理会使得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高,成长得更好。
三,很多人都重视对印前设备、印刷设备的投入,但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成本其实都消耗在印后这个环节,于是盛通在此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在这里我还想提个小建议,印后设备制造企业应该基于中国印刷产业的现状,尤其是书刊产业的现状,为印刷企业提供更加自动化的设备,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优化和发展印后这一重要领域。
除了以上三项工作以外,我们目前还在做的一项工作是供应链服务,也可以叫供应链管理。基于整个产业中有几个较“沉”的环节,如图书销售、印刷等,所以在未来如何能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同,提升效率,让资本投入流转的速度变快,周转率高,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我们现在做的一些项目,就是希望在过程中体现增值,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约。
在我看来,想做的事情首先是要喜欢的,愿意投入精力去做的,这样才会比较快乐。我们做了大量的儿童图书,也接触到很多渠道教育内容的流通环节的企业,因而便开始关注0—14岁的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先后经过一年时间对于该领域的考察,我们最终决定做乐博教育机器人项目。这对盛通来说是一个延伸,虽跟主业有关联度,但确也要从零学起。实则,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板块里成长,也是盛通未来的一个方向。
作为盛通的创始人、管理者,我所考虑的是在夯实主业的基础上再去适度地延展,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我希望在印刷板块中,盛通是一个时时能够传递正能量的企业,并可以与各位印业同仁携手,一同带领印刷产业进入一个有着高品质的新时代。
我认为所谓的低谷时期,其实正是印刷企业家认真思考、重新审视,进行自我完善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我们可以用信息化完善人流、物流管理;通过自动化提高企业的效率;以上下游结合的形式进行跨界合作,提升自己企业的动力,增加我们的底蕴,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拥抱下一个春天。
众所周知,利丰雅高是以精装书的印制而扬名于中国印刷市场的,此后,随着1996年以ELLE为代表的时尚期刊开始崭露头角,利丰雅高逐渐成为期刊印刷领域的龙头企业,这称号一戴就是17年。直到2013年,报纸、期刊因互联网、电子媒体的冲击而日渐萧条,利丰雅高的期刊印刷业务也大幅下降。时至今日,纸质期刊的印刷量估计只占鼎盛时期印刷量的不到20%。
毫无疑问,如今的印刷市场肯定处于萎缩阶段,印刷企业,尤其中小型印刷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这基于几个原因。首先,除了期刊印刷以外,广告印刷、商业印刷等细分领域业务的下滑,导致了印刷业整体形势趋下。虽然得益于2012年的出版业改制,图书市场近两年还是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其对于印刷业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此外,过去几年,印刷业的发展过快,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有些无序和失衡;印刷业的工价一直没涨,现在很多企业用的还是1996年的工价;再者,还有一个情况,我称其为新保守主义抬头。本来印刷企业的生意就不多,而2010年很多新华印刷厂被纳入出版集团管理,直接接受有关出版社的生意,这样就使当地的中小印刷企业更加难过;最后,由于出版商由事业单位转化成企业,进入了激烈竞争的市场,所以其更愿意将产品送到大中型企业,用最短的速度、最快的效率解决问题。
对于印刷企业而言,无论体制、规模,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普遍盈利能力较弱,这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1. 印后装备的非自动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管理水平和创新不足。2. 管理差,“十二五”期间,人力成本的增加是不小的累赘,这也造成了我们的后劲不足。3. 政府原因,现在政府的不确定性和一些矛盾的做法,令印刷企业雪上加霜。比如进行绿色认证需要一定的成本,包括采购绿色油墨等环保物料,进行认证等。而VOCs治理中,要针对使用的油墨进行收费。我认为这两点就没有协调好。4. 印刷是一个传统行业,现在甚至被称为没落行业,所以人才难得、难招、难保。5.工匠精神缺失,未来,好的印刷师傅、装订师傅将会越来越难找,我想这应该是印刷行业的一个危机。
在这样并不乐观的环境下,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退出印刷行业,但还有一批我们这样的大型企业,在利润很薄、人才缺失、政策严苛等多种困难的威迫下,依然坚挺着,并不断寻找新的方向。以利丰雅高为例,我们进入了喷绘行业,向日本及欧洲一些企业学习,成为综合印刷商,虽然目前尚未看到一个明朗的结果,但我们仍在创新,为自己热衷的印刷事业而努力。
谈及未来,我认为所谓的低谷时期,其实正是印刷企业家认真思考、重新审视,进行自我完善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我们可以用信息化完善人流、物流管理;通过自动化提高企业的效率;以上下游结合的形式进行跨界合作,提升自己企业的动力,增加我们的底蕴,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拥抱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