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强品牌释放文化产业活力
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高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将在区域经济及特色化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换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多省市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予以布局。根据内蒙古、山西、山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产业在过去数年中均呈高速发展态势。如内蒙古“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18%;山东省年均复合增长17%,达到2370亿元。在经济环境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文化产业成为耀眼的增长点,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如甘肃省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各级政府抓现代服务业的首位工程,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十三五”规划期间文化产业也将在区域经济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西南大通道及环渤海经济圈的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将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得以全面深化和突围。
以何为抓手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多省市在塑造本省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今年各省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之一。
例如北京市提出“挖掘古都文化,传承京味文化,支持民族戏曲艺术、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抓好经典出版、优秀典籍整理等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省提出“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福建省提出“繁荣发展八闽文化等特色文化,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在旅游、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文艺精品创作及古籍整理等方面,地方特色“品牌”建设成为其强调的重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从总体上来说,各地都很重视文化产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怎样让本地的特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各地的报告给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线图,但是具体的实施仍然需要改革与创新,如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都需要理顺。有专家指出,“目前从各省规划上来看,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推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从理念到目标到具体的重点项目的提出和推进,可选择的路径比较薄弱。例如很多地方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可用什么方式参与呢?有的地方建博物馆,有的地方建公园,有的地方开论坛。‘一带一路’并不是回顾过去,去论证曾经作出多么伟大的贡献,而是要规划出下一步怎么做,通过什么方式来做。”又如很多地方搞古镇开发,但缺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的体验性项目,对文化产业的创意和体验的本质性和产业链的思考还较弱。
多元融合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与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结合“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改革”等发展潮流等的创新也是今年各地两会的亮点。但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各异,其规划重点及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也不尽相同。
范周指出,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如果说“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是一种探索,那么“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协同作战”、“融合发展”将成为中流砥柱。
201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湖南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和业态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陕西省提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北京、河北等省市提出了促进“互联网+”服务于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很有远见的规划思路。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各省市尤其是东部和西部诸省市在文化发展规划上的路径选择差别较大。西部对旅游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俗及传统文化比较重视,而东部省市如上海、江苏等地对于新媒体、互联网更加用力。“经济越发达、文化产业做得越好的地方,其规划、愿景和产业发展的形式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得更加紧密,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弱的地方,对传统文化、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意识加强了,但是在产业的把握上还是落后一些。”这一点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陈少峰表示,“很多地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一种手段是传承,一种手段是产业推动,目前主要以保护和传承为主,产业推动比较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领域现在还缺乏有效的办法,多数还是搞一些仿古、保护为主,缺乏传承创新,与产业结合,跟地方其他产业整体联动,缺乏跨界的整合能力。如旅游演艺作为一种新产业,可以融合传统表演,但不能仅仅用传统表演代表特色文化产业,传统表演也需融入现代要素。”
可喜的是,目前有些省市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并计划进行相应的布局。例如云南省在发展理念上提出“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大健康、文化创意和高端旅游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就是以“大文化”的思路,将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健康、时尚甚至农业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
填平补齐 科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基本实现标准化及均等化,并将推动实现其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等。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合并重组、新型媒体集团的组建,发展网络文艺等新兴业态等都将给体制机制带来新亮点。
自十六大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历年文化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子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概念的深化与拓展。今年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稿)》,为未来数年各省文化事业建设奠定了基调,即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并推动其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等。“填平补齐”是各省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思路,部分省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方面也颇有亮点,如以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或智库等大项目建设或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上海市提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规划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大歌剧院,建成世博会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建立健全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云整体上线运行。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机制,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广东省提出“实施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提升工程,以总分馆形式加快县乡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办好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加快建设‘广东公共文化云’。”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建设新型媒体集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文艺等新兴业态等都是今年亮点。例如北京市提出:“出台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两个意见,制定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扶持力度,抓好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北京市已专门组建北京新媒体集团。上海市也提出,“建设新型媒体集团,实施文艺、新闻、出版等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名家大师工作室,实施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发展网络文艺,推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河南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壮大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完成省广播电视台、广电传媒控股集团组建。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北京新元文智集团董事长刘德良认为,“2013~2015年,产业资本在发生重大的作用,文化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并购重组以及400多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未来要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在市场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市场资源配置和流动方面,政策要进一步放宽,调整不符合产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