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钢旗下的八一钢铁和韶钢松山集体停牌,酝酿重组,这被解读为是以钢铁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将掀起供给侧改革。与之类似的是,煤炭等行业也被认为具备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空间。此外,部分产能过剩现象并不突出的行业格局调整,亦被冠以供给侧改革之名,如稀土整风及大型稀土集团的相继建立,一度被视为供给侧改革进程加快。
至少从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近期出台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已被视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之一。此外,供给侧改革及产能过剩等相关字眼屡屡出现在两市公告中,上市公司对供给侧改革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例如,南钢股份1月20日披露的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中明确提及,若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供给侧改革未及预期”,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华菱钢铁1月30日披露的2015年度业绩预告中也指出,“伴随国家推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套政策逐步落地”,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有望加速“出清”,促使供需回归平衡。
再如,深圳惠程1月29日披露的2015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中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但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客观上会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当然,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家上市公司专门就供给侧改革问题披露专项公告,供给侧改革到底如何从上市公司层面扩大到所有的工商企业,并无明确的规划与时间表。
从已披露2015年业绩预告、快报或者年报的上市公司来看,供求格局失衡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冲击仍在愈演愈烈。
酒钢宏兴预计2015年亏损69.6亿元,再度刷新上市公司2015年预亏纪录,此外,武钢股份、*ST舜船、马钢股份、鞍钢股份等公司2015年预亏总金额均超过40亿元。
上述巨幅预亏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同时出现,例如,华锐风电预亏45.37亿元,五矿发展、陕西煤业、中国重工、中海集运、吉恩镍业也分别最大预亏37亿元、33亿元、28亿元、28亿元、28亿元。
在预亏公告中,上述公司普遍提及供需层面问题。如中海集运指出,2015年航运供需失衡局面加剧,吉恩镍业则指出2015年有色金属行业持续低迷。中国重工也指出,去年全球船舶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较为严峻,新船市场成交低迷。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上市公司深陷供求失衡危机,导致财务恶化(巨额负债乃至资不抵债),而疲软的财务则进一步反噬经营层面,令供需格局更加失衡。与一般的中小型公司不同的是,酒钢宏兴、中海集运等公司体量庞大,对供需价格极为敏感,尤其是对下行的需求量及需求价格更为敏感,需求端的恶化会令公司经营雪上加霜。极端情况下,有些公司在行业复苏之前,已被供需失衡格局逼向了死胡同,*ST舜船、长油5便是典型。
回顾A股二十余年历史上的数千家上市公司,真正因行业供需问题而走向死亡(退市或被同行兼并)的公司并不多,这并不是由于需求端转暖令相关行业及企业起死回生,而是基于种种政治、社会或其他原因,相关公司以僵尸企业的形式存在,他们已经不具备在行业转暖中强势复苏的能力。
此前,以钢铁、煤炭、航运为代表的大产能行业,其业绩回升的条件往往是需求端转暖或者汇率、油价等第三方因素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往往不会自发性的调整供给侧。直观的数据是,中国粗钢产量自1981年以来连续上升,直至2015年才环比减少2.3%,但仍达到8.04亿吨。此外,国内远洋总运力近年来也未因航运业持续低迷而出现明显的自发性调整,甚至还出现某上市航运企业趁行业低迷时采购运力伺机抄底。
事实上,在中央明确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之前,相关部委已从实务角度多次侧面提到过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概念,如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最近几年的实务表明,大产能行业或公司曾进行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并且已有成功案例,但尚未体现出因兼并重组而淘汰部分落后产能的实际成效,即整个供给侧并未因已有的兼并重组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当然,供给侧改革绝不仅仅限于供给总量的去产能,还包括产品升级换代、生产效率的提升等,是旨在改善供给侧的一揽子方案。理想状态下,钢铁、煤炭等行业通过供给侧改革能显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升级。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据悉,去年多个行业曾尝试利用行业松散联盟等方式主动调降产能,以期适度提高产品价格,但在执行阶段,各主要企业互相推诿,大多不愿意率先调降产能,最后不了了之。
目前亏损严重的大产能上市公司普遍是行业第二梯队公司,这些公司议价能力不及第一梯队的巨头公司,却同样面临行业内三四流公司普遍存在的机构臃肿、产品同质化、需求不振等问题。
无论是联盟性质的自发去产能还是中央部委或者更高级别单位的强制去产能,上述第二梯队公司都不会优先受益,并且在去产能的初期,这些公司还会因为去产能的速度大于产品价格的上升速度而进一步加剧亏损。近年来的案例表明,行业巨头家大业大,与政府机构及国际巨头的谈判能力较强,不大可能成为去产能的主力军,第二梯队的公司及原本处于破产边缘的公司客观上成为了去产能的主体。
如无意外,部分大产能行业的亏损公司在去产能初期可能会面临更窘迫的现实情况,从更长远的层面来看,这可能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