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微运动、微公益……“互联网+”时代,微型碎片化信息极速传递着,各类“微文化”无处不在,这对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文化生态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与影响?11日,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校级“微文化”研究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随后,以“微时代与大转折:崛起中国的文化研究”为主题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华师等40多位专家学者,对数码转型时期的重要文化进行了探讨。
今明两日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
据悉,微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了北大中文系教授乐黛云、洪子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等国内外7位学术顾问。微文化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在数码转型时代下,文化研究理论新范式的构建与实践新可能的探索。根据定位,该中心将被打造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研究重镇。今明两日,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研讨会将在华师举办。
“‘互联网+’时代呼吁系统性的‘微文化’研究!”据腾讯微信在今年10月发布的《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称,今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了5.7亿人,其中在一线城市渗透率达93%,二线城市达69%,三线城市达43%;新浪微博公布的数据也透露,今年9月其注册用户数量也已突破2亿。
有统计称,当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使用手机或互联网;而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结合,使得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成为一个移动终端或平台,当代社会正置于“一个被数码与网络缔造的‘微文化’大潮之中”。
但目前,社会各界对数码转型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尚缺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与探究。微文化研究中心便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而组建的。华师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指出,除了将新的文化现象纳入研究领域外,微文化研究中心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为转型期社会提供的独特性思考上。
“微时代”带来新的文化挑战
当前,“手机一族”正在构建“拇指一代”。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米歇尔·塞尔认为, 现代人的大脑、空间感、语言、认知以及教育方式这一切都被深刻改变,继五千年前书写文字被发明、五百年前欧洲印刷术的推广之后,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符号大革命。
微课盛行,微家教也造就了新一代创业公司的诞生。昨日微文化研究中心的合作机构、“轻轻教育”联合创始人胡国志现场分享了O2O环境下为家庭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方案。认为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而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正是这个微项目,让他与另一知名教育创始人一同辞职,并实现了在1年内4次成功融资。
微文化俨然已拉开了社会文化日趋碎片化的大幕,它用比以往更加激烈和更为有力的方式颠覆了传统。“低头一族”盛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正在被人与装置界面的交往所取代。“这表明我们是要在这样一个以微、碎、独为特征的小时代中,重提整体视野和宏大叙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滕威表示,“这是我们当下一个全新而迫切的文化挑战与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