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亮相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应“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等更加自信的表述。
党中央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十三五”时期中国会在国际舞台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文章内容如下。
谈中国经济前景有能力保持自身发展
问:《建议》提出“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您认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宋泓:这个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是相当高的。就在2012年,仅仅7国集团的经济份额都还在50%左右,发达国家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权是决定性的。
但是在过去几年里,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体量迅速提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基本上已经达到了50%对50%,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力量的确是趋向了平衡。
问:您怎么判断在中国“十三五”时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
宋泓:发展中国家之前发展都很好,尤其是金砖国家,可是最近两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危机后期的影响也体现出来,俄罗斯和巴西立即就受到了冲击。印度这两年还不错,但事实上也没有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经济的自主性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咱们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我们之前做过一个研究,就是针对为什么其他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了问题,可是中国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基本上能独善其身。结论是,中国有能力、也有需求保持自身发展。
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都很大,但是经济实力不够,没有办法满足内部的需求。
谈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不会重新搞一套
问: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十二五”时期的表述是“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而此次《建议》用的是“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您怎么理解这样的变化?
宋泓:事实上这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议题的引导和制度的建设在过去几年已在推动,包括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国际机构都是由我们来推动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中国要推翻现有的国际秩序,重新搞一套,中国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但是我们还是提出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以及“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是因为现在的国际经济治理体制并不完美,有很多需要它满足不了,中国牵头成立亚投行也好,参与创立金砖银行也好,都是对这种体制的弥补,发挥我们的作用。
问:《建议》同时提出,“主动控制碳排放”,“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您认为这些承诺会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带来怎样的影响?
宋泓:这也是最近这几年的变化之一。一方面中国在推动一些新的议题,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现有的国际体制中尽量作出更大贡献。这里面肯定会涉及到平衡,但也有很多是统一的。比如说减排方面,中国作出承诺对世界是很重要的。随着国内大规模建设逐渐地减少,未来咱们的排放也会告别峰值,中国也可以承担减少排放的任务,在不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