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上开了17年的晓风书屋因租约到期被停水停电。当店员正在打包书籍准备关门停业时,被一些热心的读者发现,他们把这一消息发到网上,呼吁留住这家人文气息浓厚的书店。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后,房东同意在下一轮店面招标前允许书店继续营业。至此,晓风书屋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位于福州仓山区的晓风书屋师大店也因付不起店租而倒闭。据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介绍,作为国内创办较久的民营书店,福建晓风书屋曾拥有19家连锁或加盟店,如今仅余3家——福州、厦门和漳州各一家。
实体书店遭遇经营困境
为什么一家老牌书店会陷入困境?福州晓风书屋负责人蔡文强表示,一方面晓风书屋只卖正版书籍,在出版社订书都是实付款,如果没有卖掉,也不能退,因为“退太多会被取消订货资格”;另一方面,晓风书屋卖的是社科、文艺、财经类书籍,不卖教辅、教参之类的畅销书,因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台Kindle阅读器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破费去购买纸质本的呢?” 在大学生钟杨芳看来,电子书资源丰富,价格实惠。阅读的功能在于汲取知识,而不是阅读的形式。
蔡文强算了一笔账:晓风书屋鼓屏店一天的营业额平均在1000元左右,而每月店租近2万元,4名员工工资在1万元左右,另外还有水电费、税金及杂费等,收入远远不够支出。“以前晓风书屋只给购满500元书籍的顾客打九折优惠,后来随着图书网购的兴起,实体店也不得不多给顾客打折。打折书一般都是好几年的旧书。打八折基本不赚钱,打五折肯定要亏本,但亏本卖也比积压在那里强。这让书店左右为难。” 蔡文强说。
去年10月,因为一年要亏损一二十万元,经营了34年之久的福州第一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屋选择了关门。这家书店在辉煌时期曾经占据了繁华地段四五百平方米的店面,是当时福建省内个体书店中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航空母舰”。
“互联网时代,图书网购、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冲击很大。再加上快餐文化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 潘秋书屋的老板潘秋不无遗憾地说,尽管自己尝试过多元化经营,也通过搬场地来降低成本,但终究还是难以支撑。
“开书店基本上都亏本,之所以坚持只是因为自己喜欢。”福州四当斋书店老板吴伯雄分析说,网上有海量的图书信息、超低的折扣,这是实体书店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销量红火的教辅书籍支撑业绩,没有优惠的折扣吸引客源,又不能和网店比图书种类,实体书店凭什么能够在城市繁华的商圈拥有一家店面?”
政策扶持替代不了自身经营
今年1月,福建出台了《福建省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资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体书店扶持资金采用项目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专、精、特、新”的特色书店,发展连锁经营和构建网络发行平台等方面成效比较明显的书店,在文化便民服务举措和方式等方面有创新的书店,以及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的书店。符合条件的实体书店最高可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据透露,从目前收到的申报材料看,民营书店在申请资助的对象中占了较大比重。
吴伯雄在仔细研究了上述《办法》后放弃了申请,因为他的书店不符合该《办法》列出的扶持对象应具有的条件——年销售出版物10万(册、份、张、盘)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原则上不低于50%。他认为,这个条件的设定让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型实体书店拿不到补贴。
此外,福建省还专门出台了高校实体书店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校园及周边的书店中,民营实体书店占比达90%以上。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福建省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的通知》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健全高校负责、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高校实体书店建设机制,对高校实体书店在场所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制定扶持高校实体书店的相关优惠措施。
一位主管图书市场的官员表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日益艰难。对此,政府有必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促进民营实体书店的发展。
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王利平表示,鱼儿没有水是活不了的。实体书屋好比鱼,人文环境则是水,没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类似的文化场所都将在市场的作用下消失。因此,保护实体书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以利益为导向,政府补贴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作用,但一直补下去是不现实的,“政策能够让实体书店‘解渴’,但不能让其‘脱困’。”
转型才是脱困之道
打造复合型书店是实体书店的出路之一。去年3月,福州尚友书屋仓山店受困于店面租金而关门停业,老板张炎琳将重心转到了福州大学店上。
“不能寄希望于外界条件的改变,只有转型才是脱困之道。”张炎琳说,尚友书屋的转型并没有增加餐饮之类的功能,而是调整书店的受众结构,更加注重将书籍与消费者进行分类,瞄准“90后”的消费潜力。
据张炎琳介绍,尚友书屋主动拥抱互联网,补充了孔夫子旧书网的售书渠道,建立了豆瓣小组和微博,与年轻书友进行互动,通过电子邮件向老顾客推荐书单,并通过逐步完善库存管理系统,使自己图书的价格能够与网络竞争。
“新书特价,旧书特色”是尚友书屋的立身之本,在4万多本图书藏量中,新书的比例不到30%。张炎琳认为,避开互联网的冲击,迎合顾客的消费需求,是书屋保持活力的保障。
在许志强看来,晓风书屋要么关门,要么转型。当然,他更希望与企业合作,打造复合型的书店。近日他从北京回到福州,就是为了寻求和考察合作方。他理想中的晓风书屋,是一家不仅有着文化内涵,并且可以实现持续造血,凭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书店。
目前,许志强在北京世贸天阶北楼经营一家面积上千平方米的艺术书店。除了销售国内外时尚流行杂志、艺术设计图书杂志、流行时尚文化图书、传媒电影类专业图书、饮食文化与美食评鉴图书、旅游类图书、人文类和翻译小说等书籍外,书店还经常举办诸如新书发布会、签售会、讲座、名人访谈等活动。这里成了集画作展售、诵诗会、产品发布、小剧场、装置艺术、电影欣赏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场所。
福州四方斋书店也是靠转型活了下来。该店原本只卖人文古籍,入不敷出。后来书店老板吴伯雄低价进了一批童书,由于书比较旧,就打折卖,结果发现童书比其他书籍好卖。于是他在2013年开设了儿童读物专栏,现在童书的销量反而占了书店营业额的大头。“只要书店名声在外,不是书店找读者,而是读者来找书店。”吴伯雄认为,他的书店还需要进一步迎合消费者,迎合市场。他相信通过不断调整,实体书店不会消失,传统的书香也将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