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费模式创新:付费墙。1996年1月,《纽约时报》建立网站NYTimes.com,开启其在线阅读时代。2005年,该网站推出“时报精选”收费服务,以7.95美元包月或者49.95美元包年的方式对优质内容进行收费。2011年3月28日,《纽约时报》以付费墙的模式再次尝试收费模式。印刷订户的费用是每周12.1美元,此类用户可免费进行数字访问。针对纯网络用户则采取收费与限量阅读相结合的方式:用户通过电脑、移动设备登录需支付一定费用;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或报纸网站可进行有篇数限制的免费阅览;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社交网站进入报纸网站则可无限免费阅读。在实行付费墙的三年多时间里,《纽约时报》的数字订阅收入超过了数字广告收入,数字总收入在今年达到3.1亿美元。
2.平台多样化:与“维基解密”的跨界合作。2010年6月,《纽约时报》与“维基解密”建立合作,“维基解密”提供了上千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机密文件,《纽约时报》通过审查过滤掉一些所谓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将审核编辑后的文件刊登见报。随后,“维基解密”又公布了25万份美国国务院的外交电报,《纽约时报》连续9天将部分内容刊于头版。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不应只是将印刷纸上的内容搬到网站形成更广阔的传播途径,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获取信息。
3.传播形态创新:数字化专题报道——《Snow Fall》。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网站呈现了名为《Snow Fall》的专题报道,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了16名滑雪者遭遇雪崩的惨剧。点击进入这一数字专题,首先看到的是积雪滚落山坡的动态背景,页面下拉后呈现的是相关的文字报道,同时有丰富的视频、图像以及地图资料穿插其中。这种通过文字、图片与影音的融汇来叙事的传播形态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创造了350万的浏览量。《纽约时报》选择在网络上首发《Snow Fall》,三天后才将其刊发在报纸上,这种电子渠道先行的战略,不仅为网站赢得了大量的点击量,也为印刷版报纸的发行做足了前期宣传。此外,《纽约时报》还将《Snow Fall》转制成电子书进行出售获取了收益。《Snow Fall》被看作是传统媒体的一次突围,它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开创了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创新报道模式的范例。
《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对中国报业的启示
1.多平台合作:整合资源抓住机遇。跨平台合作可以整合多方资源,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发挥长处,推出更高质量的信息。《纽约时报》和“维基解密”的合作正是《纽约时报》拓宽新闻资源跨出的重要一步。此外,《纽约时报》还聘用当红博主,为其设立专栏,吸引众多粉丝,扩大读者群。推进媒体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多平台的合作传播,是数字时代给予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一大机遇。
2.全媒体时代:内容与形式并重。《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是“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自己的纸质内容平行移动到数字领域,而是在坚持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产品。《Snow Fall》的成功,正是源于《纽约时报》对传播形态创新的坚持。在数字转型之初,我国许多报纸顺应潮流推出了电子报、官网、微博等,却忽视了内容的坚守和形式的创新。2013年7月1日起,《人民日报》也正式分步推进报纸传播形态创新,仅一个月内就推出带二维码的视频、图片报道162篇。①使用新技术创新传播形态,更能满足受众对各类信息尤其是“可视化”信息的需求。对报刊而言,这个时代不仅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也是形式为王的时代。
3.付费墙: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从《纽约时报》的初步成功可看到,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的常态造成了市场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即使网络收费会带来广告投入量的降低,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内容收入会弥补流失的广告收入。而为了提高内容收入,报刊内容的专业化和高质量也得到了保证。《纽约时报》付费墙的成功在于其在多次尝试之后,针对自己大众化报刊的定位开创了合理的计量收费模式。这样的付费墙给免费读者留有一个通道,可以最大限度地赢得收费读者并保留免费读者。201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开始对其数字内容收费,收费模式有三种:每月24元;半年128元;全年198元。但是,同年3月5日《人民日报》对其收费服务进行了调整:前四版内容长期免费,阅读当天电子版免费,但阅读往期其他版面需要付费。②该收费模式沿用至今。对中国报刊而言,打破思维定势,开创适合自己的收费模式是制胜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