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文创企业亟待“孵化”
据文化部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新登记注册的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业同比增长83.51%,足见国家商事制度改革后小微文化企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的小微企业在运营和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抗风险能力较弱、轻资产、融资难等等。
如何突破现有经营(商业)模式,走向品牌式传播的更高级模式;如何将创意“变现”成产业,仍需要一个“孵化”的过程。
6月10日,在文化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表示,文化产业司已经配合政策法规司完成了小微文化企业“十三五”相关政策需求和情况的调研报告,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里为小微文化企业浓浓地写上一笔。在今年5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的《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作方案》中,也重点强调了要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升面向小微文化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现在多数民营文化产业的原始积累是从创意开始的,那么从创意到有资本介入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最需要扶持的。”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副会长、格桑梅朵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霞说,她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我认为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桥梁,可以通过,信息咨询服务反映诉求,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以及互帮互助、民办官助等方式引领中小企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创意产业发展当前阶段尤为重要。”
创意需要孵化才能最终成为产业。而这个孵化的过程需要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扶与协调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文化产业生产模式、运营模式的科学化,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
“许多地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寄予的经济发展期望是很高的,希望继科技园区的发展之后,能够兴起一轮文创产业园区的发展高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分析说,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依然存在着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产业园区里分散的文化企业缺乏统一规划,未形成产业的聚集;管理模式依然采用传统工业园区的管理理念,方式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园区建设不能跟上互联网+的时代发展,等等。
“我们的文创产业园区遍地开花,有很多五光十色的碎片但是形不成一个整体。”魏鹏举教授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可以成为一个示范,打破由行政形成的条块分割,整合京津冀地区零散而众多的文创产业,使它们形成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同质化竞争,通过市场整合,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园区的整合,带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升级、融合发展。
魏鹏举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创产业资源全球配置,将实体园区和虚拟园区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投融资管道,探索“文化创意+互联网、+科技、+金融”模式的开启,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跨领域互动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难点,更是机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