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定价权下放,涉及诸多领域利益博弈,但对于公众来说,最关心的无非还是那个问题:“价改”之后,中小学教科书及教辅材料会趁势涨价吗?
教材“价改”,是弦上之箭。5月初,发改委就《中央定价目录》公开征求意见,计划对2001年发布的《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价目录》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其中明确“中小学和大中专教材”拟退出政府指导定价,转向市场定价,目的当然是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理论上而言,确是大势所趋。
不过,义务教育教材当秉持公益取向,这也是几成常识的共识。民众感受到的现实,是教材确实比市面上同等页数的普通图书便宜得多。查询人教社官网,该社小学阶段教材普遍都在10元以内,且多数定价稳定在5元至7元,部分教材的价格甚至不到5元,初中阶段教材多在8至10元。再以页数分别为268页、269页的人教社语文八年级教材上册、蒋勋的《孤独六讲》做比对,定价分别为10元、26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3倍。义务教育教材便宜,这是因为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材不是普通商品,带有公共品属性,不能唯利是图,只能保本微利。
然而,在下放教材定价权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以下两个事实:第一,教材定价虽然是保本微利,但实际利润并不是公众想的那般低。《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小学教材的平均印数是20万册,一般图书平均印数是1.4万册;而中小学教材的重印率是77.8%,远远高出一般图书的36.8%。义务教育教材虽然是微利,但是基数大、重印率高、渠道近乎垄断,反而成了一块大肥肉。 第二,教材如何定价,不能只是由出版方说了算。起码,各利益相关方应该有对等的话语权。这些年,义务教育教材价格不高,既离不开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更离不开税费减免政策。今年两会上,仍有委员对教材发行渠道多有诟病。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仅仅开放定价政策而未能在教材社与发行单位之间拿出平衡的改革,可见,涉过教材上的“深水区”依然任重道远。 教材“价改”,不是一放了之。唯有系统配套改革的推进,即便是不得不面对略微的涨价,也才能使得“价改”不至于偏离公益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