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印前基本上还处于电分时代,会开电分机绝对是一门高级手艺,不亚于今天印刷机长的地位。记得1993年前后北京举办过一个电分大奖赛,当年的头几名几乎是一战成名,一夜之间奠定了自己在北方印刷圈的“江湖”地位,后来当然各有各的际遇,但在当年名头那是响当当的。
后来DTP(DesktoptoPublishing)桌面排版系统横空出世,Photoshop,Quark,CorelDraw,Freehand等图文编辑排版软件开始逐渐流行,加上照排机在同时期引入中国,大大小小的输出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电分机逐渐退出江湖,而这正是印前正式迈入印刷数字化的第一步。但是彼时尚没有流程的概念,因为印前和印刷还是分离的。印前由输出中心完成,印刷交给印刷厂。当时的印刷过程基本上是,广告公司接单并设计样稿,拿给输出中心排版(电子化),排完版的文件在输出中心RIP加网,然后由照排机出胶片(菲林),拿到打样中心用再生版做传统打样,用户认可后再拿到印刷厂晒版和上机印刷。为了保证颜色和打样一致,客户往往要亲自到印刷厂现场看样,印刷机开开停停,效率很低。
后来CTP(ComputertoPlate)出现,才真正给印刷企业带来实现流程化和数字化的契机。与照排机不同,CTP是从电子文件直接输出到印版,中间没有晒版的环节,而且CTP一般由印刷厂直接操作,这才真正把印刷所有的重要环节自己掌控了。很多印刷厂是因为上马CTP才开始建立自己的印前部门,也才有了建立流程化生产控制的基础。
标准化是生产品质的保障
所谓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笔者认为就是印刷所有的工序。狭义上说是从印前到印刷到印后,广义上说是从网络接单到印刷到物流再到生产管理,统统涵盖在一个统一的流程中,所有的操作人员都是流程中的一份子,遵循同样的标准,按照同一个流程规范做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错误和浪费,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在今天的印刷大环境下,比拼设备硬件已经到了极致,那下面要拼什么呢?那就是要拼流程、拼软实力了。我们都知道德国的机械设备是全世界最好的,从汽车到印刷机。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德国工人更聪明、更勤奋、素质更高吗?我看未必,关键是德国企业真正通过生产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把人为因素降到了最低,才有最高的生产品质,而且这个品质是可持续、可重复的。
印通(Prinect)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最完善、最高效的印刷生产流程而设计的。印通流程诞生于2000年,Prinect一词最初来源于两个英文词汇Print(印刷)和Connect(连通)。2004年,针对印前处理的软件“印易得”和加网RIP软件“满天星”面市,印前作业进入自动化时代。2008年,海德堡推出基于JDF的印通中央集成管理系统,第一次把印前、印刷、印后整合在一起,印通流程进入集成化时代。2012年,印通数字印刷管理系统和印通网络印刷管理系统把印通流程拓展到数字印刷和互联网,正式进入网络化时代(Web2.0)。今天的印通流程是一套已经涵盖了从网络印刷、印前处理、自动合版、印刷控制、后道加工、生产管理等所有印刷工序的完整印刷流程。
数字印刷对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新要求
数字印刷的引入,对数字化工作流程也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管理
采用数字印刷后,印刷成本相对较高,颜色可控性要求也相对提高,这就要求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文件规范检查的基础上具备统一的色彩管理功能,能够针对不同纸张、不同数字印刷机进行精细化的色彩管理。
2.自动拼版
数字印刷品大多量少、种类繁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拼版方式,难免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数字化工作流程应具备自动拼版功能,这样只要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设置好批量文件的处理方式,其就会根据要求把批量文件自动拼成可供数字印刷机识别的拼版文件。
3.自动拆分拼版文件
对于传统印刷品,有时需要采用数字印刷机进行打样或补版,而原有的拼版文件并不适合数字印刷机印刷,这时就需要重新制作符合数字印刷机的拼版文件,十分繁琐。因此,数字化工作流程应该具备可将原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生成的拼版文件拆分成数字印刷机可识别的拼版文件的功能。
4.支持JDF/JMF标准
目前,多数数字印刷机支持JDF/JMF标准,为了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工作流程也应支持开放的JDF/JMF标准,以便直接将处理完的文件发送到数字印刷机上进行印刷。
5.整合ERP
为了提高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更直观地监控产品的生产状态,数字化工作流程应能够与ERP系统良好整合,否则,当文件进入数字化工作流程后,ERP系统不能实时监控文件的处理进度,就会影响生产调度。目前,市场上大部分ERP系统都无法与数字化工作流程实现实时通信,这就需要相关供应商统一标准。